地名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蕴含着城市的历史和内涵,承载着数代人丰富的记忆与情感。11月16日,2023年省级地名文化遗产名单出炉,全省有157个历史地名入选,徐州有4个上榜,分别是府署街、彭城路、苏堤路、圯桥。
2022年,江苏省在全国率先启动地名文化遗产评定,公布了首批古城、古镇、古村落三类地名文化遗产名单,徐州市的古城地名徐州、丰县、沛县、邳州,古镇地名古邳、窑湾、土山,古村落地名吕梁、金刘寨共9个地名入选首批省级地名文化遗产。2023年,江苏省又对路、街、巷(里、弄、坊)地名和古桥梁地名两类地名进行评定,由省民政厅、住建厅、交通运输厅、水利厅、文旅厅、方志办6部门联合举办,按照逐级申报原则评选而出。
府署街在鼓楼区黄楼街道范围内,位于金地商都与金鹰购物中心之间,西起中山北路,东止彭城路。清同治年间,徐州府署衙门位于该道路的北侧,道路得名府署街,又称府衙门街,后来谐其音称富庶街,含祝愿百姓富裕之意。1971年改称统一北街三巷,1981年复称富庶街,2021年8月恢复为“府署街”。
彭城路因徐州古称彭城得名,北起彭城壹号,南至和平路,自汉代至清末都是徐州城的南北主要街道,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彭城路是徐州的一条历史文化名街,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聚集,文庙、城下城遗址、回龙窝、戏马台、土山汉墓等散布沿线,以户部山为中心的明清建筑群是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苏堤路北起铜沛路,南止中山南路,原为北宋时期徐州知州苏轼带领徐州居民修建的黄河防洪堤坝,明清时期又多次重修,为表示对苏轼的敬重,后人以苏堤为名。据史料记载,苏堤的名称最初出现在明代,明正统年间称为“苏公堤”,明嘉靖年间称为“苏堤”。
睢宁县圯桥之名源于《圯桥进履》《黄石公察人授书》等历史故事:“汉初三杰”之首张良曾在圯桥上邂逅黄石公,三进其履,三赴其约,得兵书而启迪心智,辅助刘邦建立大汉王朝。圯桥引无数文人墨客寻访,唐代诗人李白曾途经圯桥,写下《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圯桥遗址在今睢宁县北古下邳城东南小沂水上,现在的桥为1981年在原桥东南200米处重建的。
一个地名就是一部高度浓缩的地方志。近年来,随着地名文化遗产日益受到重视,徐州一些曾经消失的老地名被“复活”。此次入选的府署街即是2021年由原来的富庶街更改而来。徐州地名研究专家李世明称,府署街的“更名”实为“恢复原名”:“1934出版的《徐州游览指南》,就有涉及府署街的记载。”
“名巷古桥实体在漫长的历史中往往会迁移,但并不影响其作为地名文化遗产的价值。”睢宁县文史学者张甫文介绍,此次被列为省级地名文化遗产的圯桥,具体位置在民间曾有争议,早年睢宁县古邳镇在圯桥社区辖区内建设的张良殿、圯桥石表铭等新旧景观,为后人留住了乡愁,让老地名重放光彩。
为了用好、用活地名文化,市民政局区划地名处处长张华介绍,由于徐州历史上长期遭受黄河水患影响,留存下来的历史地名资源较为稀缺。近年,市民政局会同市住建、城管、交通、水务、文广旅、史志办和部分地名专家评估论证,从时间因素、文化含量、影响程度、传承价值四个方面评审,先后公布了两批市级地名文化遗产共71个,通过对历史地名的保护性恢复,最大化留存住徐州古城珍贵的地名印记,更好地展示徐州城区的历史文脉。今后,徐州市还将加大地名历史资料的整理、挖掘,用更加丰富的文化形态讲好地名故事。(记者 张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