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身体,陪伴着我们的一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的健康保健意识逐渐增强。但是在生活中,很多人还是会不可避免地走入一些保健误区。10月13日是世界保健日,究竟在生活中该如何正确保健,记者采访了徐州市多位医学专家,听听他们的说法。
科学膳食有讲究
盲目进补要不得
红枣补血、猪蹄补胶原、三七粉提高免疫力……近年来,食疗保健受到了追捧,很多人热衷通过“吃”来达到保健的效果,各种高档中药材和滋补品齐上阵,甚至很多年轻人也成了“养生达人”,“保温杯里泡枸杞”成为了标配。对此,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营养科专家庞秋红表示,“很多人以补为乐,认为越是大补的东西就越好,这种做法其实是不科学的。”
庞秋红介绍,食疗养生是以偏纠偏,虚性体质的人可以用补益的药物或食材来进补。对于普通人来说,合理用药及科学搭配食材才能最大程度地为身体带来健康。她建议,食疗进补的时候要根据个人的情况具体分析,千万不要盲目进补。
“曾经有一位70岁的老人因为营养不良来看营养门诊,我们询问病史后得知,她听说吃粗粮有益健康,因此一日三餐的主食都以粗粮为主。虽然粗粮富含维生素B族和膳食纤维,可以延缓脂类和糖分吸收,但是如果过多食用,会增加胃肠道负担,阻碍人体对矿物质和蛋白质的吸收,从而导致身体出现营养不良。”庞秋红告诉记者,他们根据老人情况为她制定了个性化食谱,每日主食粗细搭配,一月后老人的胃部不适感减轻很多,相关营养指标有了稳步提升。
究竟怎么吃才更健康呢?庞秋红表示,平衡膳食模式是保障人体营养和健康的基本原则。其中,食物多样是基础,每天应摄入12种以上的食物,每周应摄入25种以上的食物;合理搭配是保障,正常的一日三餐应该有蔬菜、水果、动物性食物、大豆及其制品、脂肪和主食等。
随着天气转凉,很多人开始进补。庞秋红提醒,秋冬进补要注意饮食均衡,否则会影响脾胃,导致食欲不振、腹胀、腹痛、腹泻等症状发生。她建议,在平衡膳食的基础上,适当多食甘、淡、滋润的食物,既可补脾胃,又能养肺润肠,可以多吃山药、藕、芋头、莲子、银耳、芝麻、糯米、粳米、蜂蜜和乳制品等食物,同时注意少食辛辣食物。
规律适量运动
避免出现运动损伤
随着全民健身的深入实施,人们的保健意识越来越强,很多人都加入到运动健身的队伍中。“科学运动是良医。”徐州矿务集团总医院运动医学科主任佟磊介绍,运动可以提升心肺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强肌肉韧带力量,让人身心健康。但佟磊指出,运动时要遵循科学安全的原则,避免出现运动损伤。
“前不久,我们接诊了一位大学生,他在一次打篮球时没有做热身运动,不小心扭伤了膝关节,自己当时觉得没啥事,休息两天就好。但后来走路时,腿经常会突然软一下,前来就诊后发现是膝关节交叉韧带断裂。”佟磊告诉记者,正是因为这位患者受伤后仍可正常走路,没有引起他的重视。他们为这位患者进行了微创手术,同时配合康复性训练,一段时间后,这位患者就恢复正常行走了。
如何运动更科学呢?佟磊建议,首先,运动前要做好热身运动,运动完要做好拉伸放松。热身运动可以防止出现运动损伤,唤醒肌肉和关节,调动人体的神经和心肺血管。而运动后的拉伸放松同样可以帮助预防运动损伤,缓解肌肉酸痛。
其次,运动时要根据个人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类型。有氧运动提升人体的心肺功能,力量练习有助于提升肌肉力量,拉伸练习可以提升肌肉的伸展能力。同时要注意,要选择合适的运动装备,选择尺码正确,适合自己的跑鞋进行锻炼。
再次,运动要坚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对于普通人来说,每周至少运动3次,运动时要量力而行,不要剧烈运动。想要保持健康的身体,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制订一个锻炼计划并长期坚持。
“秋高气爽,虽然现在是锻炼的好时节,但也要谨防秋燥。”佟磊表示,每次锻炼后大家可多吃些滋阴、润肺的食物,运动后可以多喝开水,如果运动时出汗过多,也可以在水中加些食盐,维持体内酸碱平衡。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运动时出现头晕、胸痛、呼吸急促等症状,请立即停止运动,及时就医。
积极调整心态
维护心理健康
抑郁、焦虑、睡不好……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压力的增大,很多人备受情绪障碍的困扰。40岁的赵女士从今年初开始,总是觉得情绪低落,有时候难受得想哭,有时候又很暴躁,还经常对爱人和孩子发火,事后又觉得愧对家人。随着情绪问题越来越严重,赵女士吃不好睡不好,人也消瘦了,家人陪赵女士来到医院就诊。经过详细地检查和评估,赵女士被诊断为抑郁症。
徐州市东方人民医院社区防治科主任医师郑友玲告诉记者,现在像赵女士这样的情绪障碍患者并不少,他们为赵女士进行了系统的药物和心理治疗,赵女士的各种不适症状都得到缓解。经过两个多月的时间,她逐渐恢复了心理健康,和家人的关系也改善了很多。
“很多人只注重身体的健康保健,却忽视了心理健康,其实是不明智的。”郑友玲介绍,心理健康是指人的成长过程中,能保持情绪稳定,认知合理,行为适当,人际关系和谐。对于普通人来说,面对心理问题,加强心理疏导、做好心理防护非常重要。
怎样才能保持健康的心态呢?郑友玲建议,首先,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进行心理调适。为自己设立能力范围内的生活目标,对生活中的一些突发事件保持平和的心态,减少非理性的认知,必要时可以寻求专业机构帮助。
其次,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膳食,适度运动,不要熬夜。需要注意的是,一定不要睡前躺在床上刷手机,睡前刷手机会导致入睡困难,影响睡眠质量,而长期睡眠质量下降可能会导致身体和心理健康问题。
再次,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家人、朋友、同事之间和谐相处,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可以降低心理压力,化解心理障碍,有利于心理健康。
最后,要避免不当的减压方式。有些人压力大时会选择吸烟喝酒,沉迷网络。其实这些行为是一种消极的减压方式,同时也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建议大家培养一些兴趣爱好,通过兴趣爱好释放压力,得到心灵的满足。
记者 马薇妮 通讯员 黄玉梅 李长鑫 杨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