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10月7日徐州讯 “近年来,英山村大力推进‘党建+股田制’,村集体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村经营性收入由2016年不足10万元,到2022年达近百万元。”提及这几年村里的变化,徐州市铜山区单集镇英山村区、镇两级人大代表、村党支部书记李东汉感慨颇多。
勇于破题,盘活土地资源
英山村位于单集镇东南部,是省定经济薄弱村。面对种地无人和致富无门的困境,村里决定勇于破题,盘活土地资源,实施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他们在“不改变土地性质、不改变土地用途、不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的原则下,盘活土地经营权,推进土地股份化、产权资本化。通过引导农民带地入股,成立了铜山区单集镇英山土地流转专业合作社。目前,已有600余户农民1200亩耕地入社,实施了小麦、水稻轮作。农户们通过土地入股,从种地的繁忙中解脱出来,有额外的时间外出务工,进而增加家庭收入,最终使得英山村逐步实现了集体和群众双增收。
优化模式,促进集体增收
为促进集体增收,英山村用心经营,奖罚分明。合作社严格按照土地股份合作社章程办事,制定了各项管理制度,采取统一平整土地、统一采购农资、统一播种、统一植保、统一收割、统一销售的运营管理方式,降低了生产成本。目前,英山村的土地股份合作社已成为村集体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
党建引领,把牢发展方向
党建引领是英山村成功实施产业兴旺的关键。集体领办土地股份合作社后,村党支部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增强,村组干部都觉得更有干劲了,生活也更充实了。土地股份合作经营实现了土地利用最大化、土地产出效益最大化和农民收益最大化。农户土地经营权变为股权,但保障农户的土地收益不减少,这不仅让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还推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同时,在统一组织的大田操作过程中,村里闲散的劳动力被吸纳到合作社务工,增加了村集体的工资性收入。
“村民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作为人大代表、村党支部书记,我将带领村支两委把我村发展好、建设好,真正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铜山区单集镇英山村人大代表、村党支部书记李东汉充满信心。
作为基层人大代表,李东汉深感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他注重学习,经常参加各类培训活动。在每一次人代会上,他认真审议各项工作报告,审慎投好每一张“神圣的选票”,同时还积极参加区、镇人大组织的执法调研、视察检查、小组活动、学习培训、监督评议等活动。每次,李东汉都认真倾听群众的呼声,积极参与讨论发言。他始终立足自身岗位,参加旁听庭审、走访选民、帮扶困难群众等各项活动时都尽力做到人到、心到、口到,在依法履职中努力做到工作有能量、发言有质量、建议有分量。
在平时的工作中,李东汉也时刻不忘自己的职责,时时事事做有心人,将群众的冷暖挂心头。为了掌握民情、广泛集中民、准确反映民意,他始终坚持勤于走访、勤于动脑、勤于动手,收集了各种写议案和建议的素材。此外,他时常走访群众,倾听群众的诉求,了解群众的心声,掌握群众所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他的每一份议案和建议,都体现了他对民生、民情的重视,也是他为民履职的真实记录。(缪长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