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9月19日徐州讯(记者 张扬 通讯员 孙超群)9月19日上午,徐州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解读《徐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的必要性及编制过程、规划成果特点、规划主要内容,展现未来12年全市空间发展蓝图,一起“预见”2035年的徐州。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图
作为徐州城市发展的总纲、建设的蓝图和管理的依据,规划成果直接关系未来十余年徐州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和格局。编制过程中,徐州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摆在突出位置,组织全市 36 家部门科学谋划、狠抓落实,确保全市规划编制工作一盘棋、共推进。今年8月17日,《规划》最终获省政府批复,这是2018年机构改革以来全国首批获批的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总体规划文本 14 章 202 条,呈现区域协同程度高、产业空间保障足、生态修复举措实、历史文化特色浓、交通枢纽谋划远等特点。
锚定中心城市目标,拉开发展框架。总体规划全面落实了国家和省对徐州发展的总体要求,以“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为发展目标,规划城市性质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和江苏省域副中心城市”。至2035年,全市常住人口980万,城镇化率80%。

市域国土空间规划分区图
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实现全域统筹。协调发展和保护的关系,提升全市空间治理能力,形成“山水交融、中部都市、两翼田园、五点支撑”的国土空间格局。划定农业空间 8603.3 平方公里,形成“两带三区多基地”的农业发展格局;划定生态空间 1780.5 平方公里,形成“两河两湖、三横六纵”的生态安全格局;划定城镇空间 1382.0平方公里,形成“一主五副,两轴四区”的市域城镇空间格局。
严守资源环境底线,促进持续发展。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开展土地综合整治,逐步将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提升耕地质量,确保粮食安全。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794.9 平方公里,建立自然保护地体系,整合优化自然公园 17 个;持续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推进国土空间整治修复和空间品质效率同步提升。
统筹资源要素配置,提升城市品质。坚持推动城乡高质量发展,实现国土空间结构优化、效率提高、品质提升、特色彰显。市域层面上,完善城乡服务配置,规划形成“1 +5 +33 +58”的 4 级城镇体系,构建城镇 15分钟社区生活圈和乡村 15 分钟可达生活圈;构建“3+14+N”特色产业体系,依托 3 大国家级平台,带动 14 个省级产业园区、N 个县镇级产业集聚区错位发展;优化乡村空间格局,分类引导乡村差异化发展,补齐乡村公共基础设施短板,有力促进乡村振兴。中心城区层面上,合理划分 20 个城市功能组团,形成新老城双中心、网络化、组团式空间结构;优化中心城区用地布局,完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配套,落位 4 大产业基地和若干个都市产业社区,促进土地节约集约高效利用;实施中心城区开发强度分区管控,引导形成疏密有致的城市空间形态。

市域国土空间总体格局规划图
突出历史文化传承,厚植文化底蕴。挖掘城市历史文化底蕴,促进传统与现代融合发展,充分彰显城市特色风貌。加强历史文化保护,构建 6 级历史文化保护体系,以京杭大运河、黄河故道等历史水路为脉络,加大沿线文物、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开放力度,形成“一核两带多区”的历史文化保护空间。布局区域文旅集散中心,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促进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打造世界级汉文化重要交流窗口。
打造综合交通枢纽,放大枢纽效应。加快构建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网,着力建设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航空方面,将观音国际机场建设成淮海经济区区域门户机场和区域航空货运中心。铁路方面,规划建设潍坊至宿迁、新沂至淮安、徐州至菏泽高铁,新增徐州至枣庄城际铁路,形成京沪高铁分流通道。高速公路方面,规划新建徐临、台睢、徐蚌、丰沛等高速公路,实现与淮海经济区城市直连直通。水运方面,以市域干线航道重点港口作业区为依托,以京杭运河黄金水道为纽带,构建连通济宁、菏泽,通达长江中上游,辐射长三角及东部沿海地区的河江海联运体系。城市交通方面,形成“一环两联十二射”的快速路体系,保障城市各组团间的快速联通;构建由城市轨道、常规公交和辅助公交等多种模式组成的公共交通系统,保障群众便捷绿色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