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家,三个兵;
一个馆,报国情!
今年77岁的陈廷华,是徐矿集团所属江苏省矿业工程集团的退休职工。他19岁参军,退伍后扎根煤海,一干就是27年,在旗山矿、权台矿、垞城矿、义安矿、新河矿、韩桥矿等矿井建设发展中付出了青春与热血。退休后,他自费建成徐矿“老兵红传馆”,传承百年徐矿红色基因,誓做新时代的“红色传人”。受其熏陶,他的儿子陈伟、陈营相继入伍,并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老兵志不渝 红色薪火传
“百年徐矿‘红色基因’是一块宝藏,我要不断丰富馆藏内容,誓做新时代的‘红色传人’。”现年77岁的陈廷华铿锵有力地表达着决心。
在相关部门和企业的帮助支持下,2022年6月,徐矿退休职工陈廷华自愿将家中一幢二层民居改建成“老兵红传馆”,馆内陈列着矿灯、水壶、下矿证、军功章等百余件“红色藏品”。
展馆还设有“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报纸展览”。“在铜山矿乡关系协调中心的帮助下,我们从100多万张老报纸中淘出最具‘红色印记’的报纸,分为建党篇、建军篇、抗战篇等六个篇章,时间跨度约100年,展示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取得民族解放独立的奋斗历程和新中国建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陈廷华指着一张张珍贵的老报纸,笑着讲解。
在“老兵红传馆”开放日,陈廷华自发举行升旗仪式,表达对伟大祖国的热爱。自展馆免费开放以来,吸引了周边职工群众、退役军人、基层民兵和学生上千人次参观,成为丁孟村远近闻名的党建基地和革命传统教育“微课堂”。
当一块煤 奉献光和热
“国家需要煤,矿工来生产。咱徐矿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从部队退伍后,我就一心想在煤矿奉献光和热。”1970年,23岁的陈廷华退伍转业到原建井工程处102工区。工区的老师傅手把手教他打风镐、打锚杆。陈廷华吃住在矿,从不叫苦叫累,感动了身边人。
打眼放炮、立柱架棚、敲帮问顶,脏活累活他总是抢着干。跟随老师傅在掘进迎头摸爬滚打3年,陈廷华很快掌握了井下安全生产所需的“十八般武艺”,成长为一名掘进班班长。
“班组里三四十名弟兄,我得担起大家的安全。”他将安全规程铭刻在心,每次领完生产任务,便反复向工友叮嘱安全要点。“干活儿一定要心细,打眼不能犯迷糊”。
迎头打眼放完炮,满身灰尘的陈廷华,总会小心翼翼地敲帮问顶,判断厚煤层和岩石后面隐藏的风险,确保安全后,才组织工友生产。
工友们说:“上班别人踩着陈廷华的脚印走,下班陈廷华踩着别人的脚步走。”陈廷华几十年如一日带头苦干,先后取得技师资格、“掘进一等功”,获评“青年突击队先进个人”“六好职工”等。
走到哪,就把光热带到哪
1996年,从矿山退休后,陈廷华回到家乡丁孟村。他没有选择休养,而是再次挑起重担,忙忙碌碌地做起丁孟村五队和八队两个生产大队的队长。
送粪、耕地、割麦、修河堤……生产队的所有活计他都带头干。每日里,他把锄头扛在肩上去田里劳动。
一有闲暇,陈廷华就去前后村庄上和大家拉家常,了解家家户户的生活情况。谁家的沟渠淤堵了,第一时间带人找来工具,进行疏通。在担任生产队队长的14年里,陈廷华每年都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直到现在,陈廷华还专门在家里留了一间屋,当作“调解室”。“遇上烦事找老陈,心不烦来事不烦”也成了邻里街坊的口头禅。大家有什么事谈不拢,都会来找这位热心的老矿工当“定盘星”,请他帮忙“说道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