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设施老化、场地受限…… 徐州老旧小区充电桩推进缓慢
2023-06-13 11:13:00  来源:徐州日报  
1
听新闻

在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不断提升、消费者充电需求猛增的当下,完善充电基础设施已然成为新能源电动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目前,徐州的公用充电站建设现状如何?来看记者近日的调查情况。

协调不足 老旧小区充电桩推进缓慢

按照充电类型,充电桩可分为交流慢充和直流快充,工信部曾表示新增公共充电标准桩与公共领域新能源汽车推广数量比例力争达到1:1。而按照服务人群细分,主要分为公共充电桩、专用充电桩和自用充电桩。在《江苏省电动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规划实施方案(2023-2025年)》中显示,到2025年,江苏省建成各类充电桩累计约100万个。其中,公共充电桩累计建成约20万个,私人及专用充电桩累计建成约80万个。据统计,目前徐州各类充电桩约有22000余个,位列省内第七。

不过,不少市民反映,徐州市充电设施分布不均衡。相比商场、景区、高速路、服务区等场所先后配建了充电桩,一些老旧小区配置充电桩推进缓慢。

“汽车没电了只能早早下班,否则晚高峰后很难找到公共充电桩。”在鼓楼区祥和小区居住的王女士说,自己所在小区已经有些年头,由于没有固定车位,无法安装自用充电桩,去年购入了一辆新能源汽车,无奈充电桩数量有限,充电点位一站难求。

不少市民也表示,停车位有限、产权不明晰,导致小区内公共充电桩数量有限,只有部分购车家庭在自家小院内安装私人充电桩,其他未抢到公共充电桩的车主往往只能在附近商圈的地下车库或是专门的充电站进行充电。

为什么老旧小区充电桩建设难以推进?

“公共充电桩的铺设,涉及公共资源的利用、电力供给的稳定和充电设备的安全三大核心要求。”星星充电徐州分公司负责人郑志强告诉记者,部分小区由于设施老化、功能配套不足、场地受限等因素影响,没有预留充电桩位置,而物业管理权与车位所有权的协调又成为主要难点,部分手续的办理并不顺利,单凭企业力量推动建设的进展比较缓慢。

政企配合 充电桩铺设疏通堵点难点

“从充电桩行业近些年的发展看,充电桩属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末端,需要依附于交通体系及电网规划。”郑志强说。

国网徐州供电公司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老旧小区充电设施建设运行面临电网支撑能力弱、有可能影响电气安全和电能质量等问题,涉及规划、用地、电力、运维等多个方面,需要统筹协调,合力推进,不是看哪儿有空地就可以建一个公共充电场所那么简单,只有多部门协同努力,吸引企业、资本的参与,共同在小区建设及运营充电桩,才能解决居民的充电需求。

针对此类情况,相关部门和新能源充电桩企业也给出了解决方案。

“开门接桩等充电桩建设的推进,避免了新能源车主零散布局、飞线充电造成的安全隐患,充分满足了住户们的充电需求,为配套设施建设推进提供了新布局,加快了老旧小区充电桩建设的进展。”国网徐州供电公司相关负责人说,根据不同小区的特殊情况,通过分析解决个人或公共充电桩报装过程中配套场地、管线走廊等难题,协调小区集中规划充电桩车位,从而节省铺设面积,做到公共资源最大化利用。

不少充电桩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发改委、行政审批部门、工信部门、电力部门多方面协调下,老旧小区的不少公共车位已经进行免费慢充设备铺设,利用变压设备,可使得家用电压进行设备供电,错峰充电方案也在保证电压稳定同时,满足用户充电需求。

政策支持 让充电像加油一样快捷

“至少在2025年之前,充电桩行业仍会处于政策扶持的阶段。”郑志强对记者说,充电桩行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不久前,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国家能源局对外公布《关于加快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更好支持新能源汽车下乡和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提出适度超前建设充电基础设施,优化新能源汽车购买使用环境。

随着政策的实施,无论是中心商圈还是老旧小区,不管是城市街道还是乡村沃野,铺设充电桩所面临的场地及电力难题将迎来科学化的解决,城区的规划会更加清晰,整个工程的成本也将进一步得到降低,各大运营商的布局与运营也将更加顺畅。

国网徐州供电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让市民实现充电自由,各大充电企业纷纷着力建设充电站,与之配套的充电设备也日益完善。截至目前,徐州私人及专用充电桩达到19000余个,已建成公共充电桩3000余个,百余座公共充电站点的铺设,也可满足市民日常充电需求,争取早日达到标准充电桩与电车数量1:1的比率。公共充电桩、专用充电桩和自用充电桩进入到了建设的高峰期。

广汽埃安徐州金山店销售经理高文杰说,公共充电桩的大力铺设和新能源销售服务体系密切相关,车主“买车容易、充电方便、用车省心”。而政策的实施,将对汽车市场产生一系列正面影响,让电动车“想充就充”“想走就走”。市场层面,是未来新能源汽车的新增长点,用户层面,让充电像加油一样快捷,普及适应长途自驾出行和乡村地区充电服务模式,可以提升消费者信心,获得消费者认同。对加速交通运输领域排放治理、助力如期实现“双碳”目标也有重要意义。

记者 周运生

标签:
责编:韩震霞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