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1500多公里365个日夜 横跨大半个中国的送学接力
2023-03-13 16:31: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3月13日讯(记者 张扬 张承辰 通讯员 张姝 胡辉)从江苏徐州到贵州黄平,从广袤平原到蜿蜒山区,1500多公里的距离,横跨了大半个中国。情系千里,跨越山海,徐州医科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团员们执教于山村小学,一棒接一棒,一年复一年,犹如大山里的微光,点亮了山间,也照亮了山区孩子们的心田。

信念:“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

3年前,徐州医科大学发布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招募信息,医学信息与工程学院2017级计科班的蒋锐和同学冯星宇第一时间报名,经过筛选,两人如愿成为黄平县上塘镇青年志愿者团队的成员。出发前,蒋锐暗下决心,“我要用好这一年的时间,做好支教这件终生难忘的事!”

黄平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朱家山脚下的上塘镇中心小学群山环绕、绿水相伴,有着10多间教室和300多名学生。初到这所山村小学,简陋的住宿与教学条件、难以听懂的黄平方言、饮食习惯的巨大差异成为研支团成员施教的拦路虎。然而,初为人师的坎坷并没有难倒他们,成员们努力学习适应方言,将青春热情带到课堂,渐渐地,班里的小朋友们发生了变化:最调皮、最不爱学习的小男生开始到办公室请教问题;最内向、最不爱说话的小姑娘主动举手发言,微微抬起的眼眸里闪烁起了自信的光芒。

改变:“躲在角落里的星星也会发光!”

“只有走出校园,走到田间地头,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去体验、去思考,人生追求才会更加明晰。”冯星宇坦言,这里的教育比他想象中还要艰难些:“孩子们底子弱,最初均分只有三四十分。由于师资力量薄弱,2名教师要承担起一个班全部的课程教学任务。”一年的时间里,研支团的成员们在慢慢熟悉“老师”这个称呼的同时,也在用行动践行“老师”这个称呼背后沉甸甸的责任。“我觉得自己能做的很少,但好在支教是一场接力赛。这学期学生们的期末考试成绩平均分已达到70分,他们在慢慢进步。”冯星宇高兴地分享了班级情况,他相信“躲在角落里的星星也会发光!”

在研支团成员们即将离开的前一天,小班长拉着他们去教室,为他们唱了首《如愿》。“你的手我蹒跚在牵,请带我去明天……这句歌词,是我这一年支教历程最真实的感悟。”蒋锐说,离开后的一段时间,孩子们经常打来电话:“蒋老师,你们什么时候回来看我们呀?”班里最调皮的王家涵哭喊着:“蒋老师你快回来啊,我想你!”这句呼喊,让这个90后小伙子红了眼眶。

传承:“领过接力棒,收下责任与牵挂!”

看到学长学姐们的行动,2018级计科班的周雯在心中种下了一颗支教的种子。2022年,当周雯领过“接力棒”来到这片土地时,才切身地体悟到这件“终生难忘的事情”,值得她拼尽全力去做好。延续学长学姐们的工作法,她和孩子们共跳《本草纲目》健身操、一起玩认字游戏。在周雯的引导下,没有纪律意识的小顽皮,慢慢开始听从老师的口令。

饱含赤诚的情怀,2018级物联网班周鹏程同学也坚定地加入研支团。当周鹏程看到孩子们眼中那纯洁的光亮时,他下定决心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孩子们越过那一座座大山,走向更广阔的世界。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与孩子们谈心玩耍……周鹏程、周雯把山里的每一天都当成倒计时去珍惜,不知不觉中他们的支教生活已经过半,“初来时,对支教满怀向往和期待,现在我们已是满心责任与牵挂。”

寒来暑往,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仍在继续。2019级信息1班的汤丽文同学经过重重选拔,将作为第三届支教团成员前往上塘镇中心小学支教,继续这场青春接力。出发前,她在支教日记上郑重写下:“我辈青年生逢其时,惟有奋斗才能回应时代期许。孩子们,我来了!”

标签:支教;孩子;青年志愿者
责编:张承辰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