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谢红运:当好乡村振兴带头人 走好产业发展致富路
2023-02-13 12:55: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2月13日徐州讯(记者 张扬 通讯员 程诚 李晓东)近日,徐州市铜山区刘集镇欣兴村一行行绿油油、齐整整的麦子正在茁壮成长,麦地上空不时有喷洒肥料的无人机轻轻掠过。“有了这小小的无人机,喷药施肥再也不用背水桶了,天上飞代替肩上背,无人机施肥轻松又精准智慧种田,谢书记真不简单。操作手李继魁边操控无人机施肥,边兴奋地介绍。他嘴里所说的谢红运便是欣兴村党支部书记。就任村党支部书记以来,谢红运不断创新乡村振兴思路,运用农业现代化思维,发动村民流转土地,建立现代化农业生产基地,带领村民闯出了一条机械化和产业化发展的新路子。

“一定要把村里的产业发展搞上去”

欣兴村是典型的农业村,村里有土地8000多亩,全都是人工种植,粮食生产成本高、产量低。当地村民想要改变粮食生产方式,可资金、能力有限。如何打破这个瓶颈,谢红运一直在思考。“一定要把村里的产业发展搞上来!”自从当上村党支部书记后,他便暗自下了决心。

经过深入分析市场前景,结合村民多年的农业生产实际,他决定先从改变粮食的生产方式开始,实现谷物生产机械化。有了产业发展方向后,谢红运当即召开村民大会,探讨发展规划。由于欣兴村早已实行分田到户,土地一家一块,很零散,村民对于他提出的全面推行机械化生产的想法并不认同。

出师不利,但谢红运并不气馁。他决定“拼一把”,带领村支两委在不改变土地性质、不改变土地用途、不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的原则下,盘活土地经营权,推进土地股份化、产权资本化,引导农民带地入股,通过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将村民手里零散土地通过流转集中到一起,建立示范基地。他以每亩每年1000元的承租价,一口气流转800多亩优质土地,并成立了徐州市铜山区森凯谷物专业合作社。

“2022年我村800亩地收获小麦65万斤,产量提高近10%。村农机合作社配备的30多台农机设备,真正实现了耕、种、防、收全程机械化,确保小麦颗粒归仓。”谢红运认为,过去粮食生产主要靠天吃饭、看天种田,现在作为拥有800多亩土地的合作社,必须走科学化、标准化的路子。目前欣兴村的粮食种植从耕到种,从种到收都用上了智能化大型机械,防虫、喷药用上了无人机,灌溉、施肥用上了水肥一体化设施,夏收、秋收后的烘干、仓储设备也一应俱全。

“机械化种植带来的红利要全村共享”

“以前每到麦收的时候,心里就直犯嘀咕。割麦子可不是个轻快活。麦收后还得接着种玉米,连收带种得忙活个十天八天。我们村股田实行机械化生产后,不仅将大伙儿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还增加了村民的收入。现在我的4亩土地全部流转给了村里,每年有4000块钱的稳定收入,闲暇时在合作社务工,一年下来也能额外挣个1万多元,妥妥的幸福。”村民汪允侠是机械化生产受益者之一。而在该村,像汪允侠这样通过流转土地实现增收的村民共有160多户。

“土地流转+就地务工,村民拿到两份收入,我们打算将合作社土地面积扩大到2000亩以上,让全村都能享受机械化种植带来的红利!”对于合作社今后的发展,谢红运信心满满。

“延长产业链让老土地迸发新活力”

谢红运把培育多元化农业特色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根本出路,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绿色大棚、果品蔬菜种植、形成产、供、销一体化深加工产业链,让老土地迸发新活力。

2020年,欣兴村在流转的土地上建设高标准双拱双膜连栋温室大棚20亩,在种植优质绿色阳光玫瑰葡萄的基础上,试种间作高产优质绿色水果萝卜。经过试种,亩产成品萝卜超过8000斤,由于食用口感好,每斤批发价2元以上,亩净收益达0.5万元。2021年,水果萝卜扩种至50亩,当年年底仅此一项就增加集体经营性收入15万元。2022年春季种植甜瓜与甜玉米,秋季与水果萝卜轮作种植,欣兴村又增加了30万元的集体收入,有力激活了乡村振兴主引擎。

如今的欣兴村,春有花香,夏品甜瓜,秋尝葡萄,冬食萝卜,一年四季花果飘香,一幅业兴村美的乡村振兴图正徐徐铺展开来。

标签:红运;机械化;无人机
责编:张承辰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