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11月21日讯(记者 张扬 通讯员 冯曼 陈士洲)乡村是社会治理的最末梢,也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今年以来,徐州市睢宁县魏集镇以实施基层党建书记项目为契机,创新“党建+四线”工作法治理模式,充分整合镇村资源和工作力量,推动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治理能力提质增效。

聚焦“党建线”,做好群众“引路人”
“大姐您好!最近生活怎么样,有没有遇到困难?对镇村还有什么建议或意见?”这是魏集镇包片领导、三级主任科员夏春波在进行民生走访,一句问候、几句家常背后都蕴含着实实在在的关切。
这是魏集镇以“党建+四线”工作法提升镇村治理效能的生动实践之一。今年以来,魏集镇按照“党建引领、四线并进”的原则,完善“党委+党总支+党支部+微网格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五级”架构体系,促进片区、村组、网格、执法“四线”队伍的融合,畅通了基层治理“毛细血管”。全镇13名班子成员下沉到各片区,带领34名机关干部,进驻到村,眼观“民之小事”,着力“小事大做”,围绕镇党委政府各项工作要求,打好群众增收、安居“组合拳”,以“12345”政府热线、“速来办”工单为抓手,推行党委书记一支笔签批,班子成员牵头回复督办“一条龙”,推动镇村党组织服务社会治理,让党员干部真正成为群众身边的“主心骨”和“引路人”。

发动“村组线”,争做群众暖心人
“我们铺设道路1.7千米,架路灯200盏,新建游园1个,改善了群众的居住环境。”近日,魏集镇姜庄村党总支书记许娟告诉记者说。
今年初以来,全镇26个村(社区)的村组干部,每人领办一项民生事项,各村共铺设农路20公里,新建游园12个、建公厕26座、户厕改造292座,铺设污水管网5公里,14个村实施道路亮化工程,常态化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营造干净、整洁、宜居的农村生活环境。各村紧密对接群众需求,完善措施,想方设法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带领群众致富,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切实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魏集镇党委组织委员王京城介绍,截至目前,围绕群众“报事”和“办事”需求,明确“线上集、网格巡、入户访”等方式,全面实行村民事务全程代办制,从“专岗、专能”向“全时、全能”转变,第一时间解决村民生活中的急事、难事、烦心事,共受理群众诉求235件,办理惠民实事178件,开展代办服务240余人(次),切实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细化“网格线”,架起干群“连心桥”
众有所呼,格有所应。魏集镇及时调整网格,加强网格员队伍建设,将综治、网格、微网格楼巷长等专业网格,统一整合为26个党建综合网格,建立“网格长+专职网格员+微网格员”的三级网格体系,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担任网格长,聘用29名专职网格员协助网格长统筹开展工作,建立了一支由185名村组干部、党员代表兼任微网格员的基层治理队伍。在网格活动中,实施“三个一”工作法,即网格员每周至少走访一次联系楼栋,每月至少参与一次志愿服务,每季度至少帮助一户困难群众。
致力把问题解决在网格内。建立了“镇—村—楼巷”三级联动智慧平台,借助互联网优势,实行“需求梳理、分析研判、事件处置、反馈评价、考核应用”五步闭环,接诉即办,实现村民反映问题及时受理,真正让网格成为联系服务群众的“连心桥”。

完善“执法线”,化解群众烦心事
“出门请佩戴口罩、请扫场所码……”这是魏集镇综合执法局疫情防控宣传车每天循环播报的内容。为了配合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综合执法局队员每天在镇区进行疫情防控政策宣传。
为了更好地推进城镇精细化管理,综合执法局强化“内功”,采取村民监督、部门协同等方式,有效解决当前镇容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营造干净、整洁、有序的镇容环境,实现镇区管理服务群众“零距离”。今年以来,综合执法局开展整治“乱摆乱放”592余起、“乱贴乱画”389余起、“乱搭乱建”26余起行为;开展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共检查生产经营单位400余家,发现并及时整改安全隐患560处,查处违法案件5起。

睢宁县魏集镇党委书记卢力深情地说:“下一步,我们还将继续探索‘党建+四线’工作法的有效途径,不断凝聚社会治理合力,构建社会群体利益平衡机制、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最大程度提升辖区村民群众的归属感、获得感和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