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10月19日徐州讯 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东环街道桥南头社区成立于2000年4月,2009年5月整体搬迁至蟠桃花园三期,占地面积67540平方米,共有26栋楼房,111个单元,1232户居民,总人口3020人。10年来,小小的桥南头社区从“软弱涣散”炼成“坚强堡垒”,从“负债累累”逆袭“翻身上岸”,曾经的“问题大村”探索出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新路径。
创新“党建+产业”模式,催开社区集体收入“繁荣花”
“没有好项目就没有好发展,没有大项目就没有大发展。”这是桥南头社区党支部书记谭惠勇所说。
10年来,新班子成员在他的带领下脚踏实地稳民心、促发展,以党建“堡垒工程”为引领,创设“社企联动”新模式,邀请党员代表和居民代表全程参与,上下一心、出谋划策创收益。
发展企业经济。利用闲置土地资源兴建标准化工业厂房,建设两万余平方米工业园,各类优良企业“招得来”“留得住”,园区21家承租方,只要符合租赁条件就可以一直租下去,增强了租赁的预期稳定性,每年百万元的创收皆在社区居委会的统筹管理下支出使用。社区紧盯工业企业发展需要,在近年的“书记项目”中持续推进,将工业园北侧闲置的空地充分利用,扩建厂房,再添一笔可观收入。
发展物业经济。利用泰隆商圈这个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盘活门面,租赁创收,成为社区集体经济创收增益的“火箭助推器”。如今,辖区范围内约有600平方米房屋门面,经营业态涵盖超市、餐饮、电器等,现有个体工商户24户,年租赁收入达130余万元;同时,设立物业服务中心,规范物业管理,提升服务品质,留住“人气”与生活的“烟火气”。
依托“民生实事”项目,催开群众美好生活“幸福花”
在逐渐壮大的集体经济下,本着“群众的钱群众见,群众的钱群众花”的原则,桥南头社区每年定期发放集体福利,让居民连连叫好,实现了发展成果全民共享,有效解决民生问题。社区对患癌居民提供医疗补助5000元,对去世居民家属补助丧葬费2000元,对取得本科以上学历的学生提供教育激励补助2000元至6000元不等;社区共有60岁以上老年人275人,2019年,社区支出10万元经费带领半数老人外出游玩,未出行的老人每人发放300元福利费,连续10年在重阳节期间开展“夕阳红浪漫之旅”;为把温暖送到残疾人心坎上,社区为14户重残家庭每户提供3500元,并在家中安装“零障碍”设施;对身边无亲无故的孤寡老人,社区自筹经费将其送到养老院接受专业照护,让其安享幸福晚年并定期走访看望。
为方便社区“两委”走近群众拉家常、党员先锋听民声、志愿者广撒爱心,桥南头社区建立起“红星议事桌”、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妇女儿童之家等场所,在温馨的环境下,开展“我们的节日”“七彩夏日”“童心向党”“全民阅读”“文明好市民”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进行爱心帮扶。同时,社区党支部探索区域化党建模式,与经开区检察院、猎鹰应急救援队、江苏银行、淮海农商银行等单位结对共建,壮大志愿者队伍,开展“送温暖、送爱心”慰问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党员群众参与人数近200人,每年服务群众2000余人次,细致体现社区的人文关怀。
十年中,在“江苏省文明社区”“省级宜居示范居住区”“江苏省民主法治示范社区”“徐州市幸福家园先进小区”“徐州市绿色社区”创建过程中,社区投入13.6万元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安装了全社区唯一一部电梯,增设6个充电车棚、加装111个楼道扶手,实施墙面粉刷、道路拓宽、房屋维修、安装“智慧门禁”等工程,使居民拥有更美好的居住环境。
谈起如今的美好生活,居民李大姨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我们社区这些年变化太大了,环境越来越好,生活越来越方便,居民福利更好了,没事和邻居们聊聊天、打打牌,别提多幸福了。”
社区党支部书记谭惠勇坚定地说:“自从集体经济得到发展后,我们的目标就是‘幼有所养,老有所依,难有所帮’。”
培养“家社一体”意识,催开新时代民族精神“团结花”
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社区70岁老党员吕玉章,身兼数职的党员张金云、张文军、王庆和等,风华正茂的年轻党员邵冲、王敏等,志愿者姚纪等,他们冲在防疫第一线,他们与社区工作人员叠加,成为保护社区群众生命安全的防疫“大网”。三年来,他们坚定信心、统一思想,逐渐在大局意识中发挥着同舟共济的抗疫精神,凝聚起坚不可摧的层层力量,筑牢疫情防控安全防线。
这非凡十年,已然“花”开新征程。接下来,桥南头社区将始终坚持利民为本、为民造福,继续探索集体收入增收新渠道,千方百计解决居民幸福生活新需求,勇于展现新气象、新境界、新作为,不断开创社区发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