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8月15日徐州讯(记者 张扬 通讯员 程诚 李晓东)苏倩是徐州市铜山区刘集镇的村民,也是徐州融帅服饰有限公司的“当家人”。最近,刚刚交付的一批出口服饰订单,让她喜上眉梢,“上年新建的厂,今年就实现了盈利,还带动了周边父老乡亲到厂里就业。”
近年来,像苏倩一样选择创业的村民越来越多,刘集镇村民的小日子也过得越来越滋润。村民不种地,去创业,底气从哪儿来?徐州市人大代表、许楼村党支部书记许从军一语道破玄机:“股田制给大家吃了定心丸,乡亲们没了后顾之忧,都想大胆闯一闯。”
想在前面,干在前头,做活增收文章。许楼村地处刘集西北,位置偏远,发展工业没有优势。过去,村民除了部分外出打工,就依靠在土地里找生计。农业经营成本高、效益低,集体和群众增收难。2019年,许从军在“不改变土地性质、不改变土地用途、不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的原则下推进许楼村土地股份化、产权资本化,引导农民带地入股,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流转1800亩土地用于种植小麦、水稻。
通过土地平整,去掉堰埂、盘活地边、荒地,多整出106亩耕地,仅此一项就多收入116600元。同时,合作社实行农资团购,省去流通环节,这一项又节省成本36000元。七七八八算下来,实行股田制,许楼村1800亩地一年下来就能增收几十万元。
做强村集体经济的同时,股田制也成为村民增收的催化剂。“实行规模化种植,加速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村里配置了插秧机、播种机、收割脱粒机、施肥机、农药喷洒无人机等等,一整套的机械化操作让之前需要几百名劳动力的土地种植现在只要几个人就能轻松完成。农忙时节,村里的生产机械还能到周边的村庄进行有偿服务,每年也可实现5万元左右的收入。其他村民则能根据自己的特长和能力选择创业、打工。股田制实施后,全村劳动力1823人外出打工,人均月收入4000元以上,对一部分不能外出的家庭妇女村里还提供编织手工活,每人每月在家足不出户都能赚到1500元左右,还有一部分人在家创业、搞养殖业,年收入也十分可观。”许从军介绍说。
股田制的实施,不仅增加了村民收入,更加快了农业适用技术推广进程。许楼村率先在全镇利用多架无人机对小麦进行田间喷洒等管理,与此同时,许从军还加强与科研院校联系,引进先进的生产经营理念、技术装备,影响和改变了村民传统的生产观念。通过引进新技术穴播水稻,中低产田的综合治理,扩大高效设施种植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无机肥用量,有效地涵养了水源,控制了水土流失,增加了土壤肥力,从会种田到“慧”种田,绿色发展让土地重新迸发出新活力。
许从军在带领群众发展股田制的同时,积极融入农村善治模式,调动广大村民的积极性。许楼村合作社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监事、董事是全体社员投票选出来的,小小合作社,充分体现了农村民主。“土地整好后,是种玉米、大豆,还是其他蔬菜,村里要听取股东的意见。在合作社里,决策权在股东手里。”合作社监事吴书芝介绍说。
在重大项目投资和利益分配上,合作社的民主体现得更充分。在许楼村,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项,都要召开村民代表会议讨论作出决定。1800亩股田,300多万斤粮食,每到麦收和稻收季节,粮食晾晒都成为困扰村里的大问题。如何确保丰产丰收和粮食安全?建烘干车间被顺理成章提上议事日程。为此,许从军专门主持召开了3次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党员、村干部、村民代表、乡贤等人员组成的基层协商民主议事会,经过议事会协商,村里第一时间建起了建筑面积1080平方米的厂房,添置了4台23吨的烘干设备。2020年小麦水稻仅烘干一项,村里就增收30多万元。
土地变资产、资产变股权、农民变股东,许从军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头雁作用,身体力行,带领村民发展粮食产业,大力推行股田制实践,让群众稳步走在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