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第一资源,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因子”。在6月27日的全市数字经济发展大会上,市委书记宋乐伟强调:“要突出人才招引,把数字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打造人才强市的重要内容,千方百计做好数字人才培养引进工作,多措并举引进行业领军人才、专门人才等数字经济人才。”
面对蓬勃发展的数字经济浪潮,人才的“核心要素”地位更加凸显。在发展数字经济过程中,徐州因地制宜、不拘一格,着眼重点领域,积极培育引进数字人才,全力构筑数字经济人才集聚“强磁场”。
优先引进
加速有效聚集
“我们热切期盼世界各地的大学毕业生们来徐州就业创业,因为这里是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是宜业宜居的沃土,这里有十分优厚的惠才政策……我坚信徐州会成为你圆梦的第二故乡。”日前,市人社局局长于洪亮化身主播,通过网络向广大应届高校毕业生来徐州就业创业发出诚挚邀约,向海内外高校毕业生全面推介徐州就业创业环境、人才引进政策、重点单位引才需求等信息。在近2个小时的直播中,共吸引3.87万名求职者在线观看和互动。
今年以来,人社部门先后成功举办2022海外留学生“云”招引、“助力复产、徐邀你来”首届徐州高层次人才云聘会、民营企业云聘直播大会、徐州市2022届高校毕业生网络招聘会等大型直播带岗活动,提供包括软件工程师等数字经济类岗位超2.5万岗次。除了加大人才招引力度,赋能数字经济发展,我市还通过高效快捷落实人才招引政策,引导数字经济人才有效聚集,截至目前已累计发放三星级、四星级彭城英才卡1007张。
优势培育
加强载体建设
虽然时处暑假,但中国矿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里依然忙碌。王殿辉教授正带领他的团队开展工业人工智能相关技术研究,此项技术是基于世界一流工业人工智能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将在徐州进行科研成果转化落地,实现在工业人工智能领域的重大技术应用突破;马小平教授在科研与人才培养之余,受邀参加“产业互联网时代的协同与共生”专题访谈节目,促进数字经济科学普及;青年教师赵迪斐博士带领“汉文化数字化技术”研究团队开展汉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活化研究,他们通过高精度三维扫描测量、数字化建模以及3D打印技术,保存文化遗产的细节信息,打造具有徐州特色的文化数字IP,促进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应用与“活化”,在保护地区文化遗产的同时创造经济价值……目前,矿大人工智能研究院建立了与江苏淮海科技城、徐州科技创新谷等区域创新核心的深度合作共建,通过校地产学研合作引导数字化智能技术落地,推动形成数字经济的“技术高地”。
今年以来,我市以在徐高校服务地方发展专项支持资金为抓手,深化校企合作,推动技术创新交流,鼓励高校开设大数据、物联网等特色课程,加大专业人才培育,达成《基于工业物联网、人工智能的电力托管技术方案及整体结构研究》等项目合作。加大科技金融支持力度,共为30 余家数字经济科技型企业发放“苏科贷”超亿元。在深化校企合作的同时,我市还将数字技能人才培养作为深化技能人才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的重要内容,在资金使用、项目建设、技校招生等方面予以优先支持,指导全市五所技工院校开设物联网应用技术、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等数字技能类专业9个,数字技能类专业在校生达2500余人。
为凸显数字人才对打造人才强市的关键作用,在我市出台的《徐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推进新时代人才工作八大行动计划》中,将培养数字经济卓越工程师单列全力推进,将新增数字经济专业技术和数字经济技能人才两项指标纳入全市人社事业发展计划,并作为年度重点目标任务。今年 1-5 月份,全市新增数字经济专业技术人才1002人、数字经济技能人才 4574人,为产业创新发展提供了高层次数字经济人才支持。
优化服务
提升数字化水平
去年底,市人社局开发的“一网通办”人才综合服务平台上线调试,目前已正式上线运行。它将涉及人才的政策、服务、信息等“一网打尽”,实现人才服务事项“一网受理、只跑一次、一次办成”。通过该系统,已为市级1223名大学生和专门人才发放补贴资金2939万余元。
在提升人才服务数字化水平方面,我市重点打造“四个一”人才服务体系。即人才补贴“一网通办”,推动县区加快“一网通办”人才综合服务系统建设进度,力争尽快实现全市覆盖,实现人才补贴“全程不见面、一网通办、打卡发放”。人才诉求“一线接听”,在全市试运行 12345 尚贤人才服务热线。为数字经济优势产业链、卓越产业链重点企业设立“一对一”服务专员,及时收集、跟进、协调和反馈企业诉求,提供人才招聘、用工指导、职称评审等全方位、精准化服务。人才服务“一窗受理”,完善市、县两级“人才综合服务窗口”,为人才提供全过程服务。通过构建“四个一”人才服务体系,真正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该局还将在数据挖掘上深度探索,聚焦重点产业和重点人才群体,实施清晰标签、精准画像,让数据动起来、用起来。未来,我市还将坚持信息共建共享,推进就业、人才、社保数据信息互融互通,加强电子证照、电子印章、电子档案等基础应用,实现更多证明申请材料“免提交、一键通”,建立更加高效快捷的数字人才服务化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