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时间脉络回望,徐州对轨道交通的探索孜孜不倦——
2013年2月,徐州轨道交通第一期建设规划获国家批复;
2019年9月,轨道交通1号线开通运营;
2020年1月,轨道交通第二期建设规划获批,当年启动3号线二期和6号线一期建设;
2021年6月,轨道交通第一期建设规划实现组网运营;
2022年7月,轨道交通4号线一期工程开工建设……
轨道交通建设承载着市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承担着助推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使命。如今,轨道交通对徐州这座城市的意义,不仅仅是一种交通工具,已经成为徐州构建内畅外联、互通综合立体交通体系的重要支撑,进一步改善了市民出行体验,提升了城市的承载力和吸引力。
记者 范海杰 通讯员 阚婷婷 张飞 马亚州
三线组网运行
推动内拓外延
从2013年2月获批复,到2021年6月实现组网运营,徐州轨道交通一期工程建设历时8年多,2019年至2021年期间每年实现一条线路通车运营,成为非一线城市中三线组网最高效的城市之一。
轨道交通1、2、3号线三条线路开通后,运营里程达64公里,设站54座,连通徐州商业、人居、公园、公共设施、交通等各个重要城市节点,为城市的交通动脉注入新鲜血液,串联起徐州市民的出行地图,对加快推动多层次交通发展、高质量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具有重要作用。
从2号线的九里山站到淮塔站换乘3号线,再到师范大学站下车,这条地铁换乘路线对市民王女士十分熟悉,因为一头是自己家,一头是母亲家,乘坐地铁是她已经习惯的出行方式。“老人和孩子都喜欢坐地铁,特别是在冬天和夏天,会感觉更加舒适方便,不怕刮风下雨,孩子也对地铁充满好奇,能背下所有的车站名。”
1号线投入运营以来,徐州地铁集团始终坚持以乘客为中心,以设施设备本质安全为保障,以标准化、多样化服务为抓手,累计安全运送乘客超1.25亿人次。徐州地铁集团不断推出便民服务举措,为乘客提供更加舒适、安全、便捷的出行环境,营造暖心的服务氛围,打造优质服务品牌。不断优化运输组织,有效衔接市民出行需求,进一步提升市民地铁出行效率。徐州地铁服务热线开通近3年来,受理热线业务4.2万余件,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
安全、高效、低耗、智能……为高质量推进徐州轨道交通第二轮线路建设,轨道交通4号线一期工程建设方相关负责人表示,将认真总结第一轮规划建设期的经验和教训,通过信息化、标准化、自动化、智能化的先进手段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和能力。落实工程质量创优,践行工匠精神理念,以3号线一期工程“鲁班奖”和2号线一期工程“国家优质工程奖”创建为契机,进一步强化质量管控,全面提升工程品质,持续推进技术创新,构建集设计、施工、安装、调试、运维、固定资产管理于一体化的智慧管控平台。
引导绿色出行
改善城市环境
随着建成规模的不断扩大,徐州轨道交通在引导绿色出行、改善城市环境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通过徐州轨道交通前期线路建设,揭开了徐州地层的面纱,基本掌握了各地区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特征。在工程地质勘察、基坑围护设计、施工工艺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针对徐州地区老城区建(构)筑物环境、道路条件,形成了路侧设站的特点,带动了旧城区更新改造,缓解了建设对交通的影响。
徐州轨道交通1号线是江苏省第一条列车取消车载制动电阻,利用变电所能馈装置吸收列车再生能量的地铁线路。该系统的运行将每年节省约800万元的经济成本,5年内实现正收益,设备全寿命周期内(按15年估算)可实现接近6000万元的经济效益。
彭城广场站采用超大超深车站多工法组合设计、明暗挖结合的分离岛式站台形式,在解决车站自身使用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合理利用下沉式广场解决地铁和商业疏散,起到了良好的价值促进和景观融合作用。
南三环路站为3、4号线换乘车站,车站公共区采用了无柱布置形式,大幅度提升了地下车站空间视觉效果,换乘站采用无柱布置形式也是全国首例。
徐州轨道交通二期建设采用全自动运行系统方案,相较常规有人驾驶,提升了运营效率、系统可靠性和智能化水平,总体上降低运营成本。建设中全面推行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以创新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运维管理模式、树立城市轨道交通全国BIM应用示范标杆。
一组数字真实地反映了徐州地铁的绿色环保成效:
——1、2、3号线一期工程运营初期年平均节约用电量约2104万千瓦时,年平均节约运营成本约1893.6万元;
——从实际运营效果来看,徐州地铁日均客运量达25.6万人次/日,占公共交通客运量比例达到36.4%,已成为城市公共交通的骨干。
——由于地铁快速便捷的特点,大大减少居民出行时间,通勤高峰速度由2019年的28.84km/h提升至29.26km/h,拥堵指数减少4%,按照时间价值计算,每年节约乘客出行时间效益达到9.2亿元/年。
——减少城区尾气和碳排放,支撑了节能减排的国家政策落实,减少油耗0.46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35万吨,减少氮氧化物排放167吨。
构筑经济版图
打造黄金轴带
轨道交通4号线开工之际,4号线车辆段上盖一体化开发项目蓝图已经绘就,该项目通过地铁车辆段上盖开发,带动周边地块整体更新,充实城市东部城市功能。
近年来,徐州地铁集团积极贯彻市委、市政府确定的“轨道+开发”联动建设TOD(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一方面充分利用上盖空间再造土地资源,通过高强度开发,集聚工作、生活、消费人群,反哺客流;另一方面以地铁上盖及沿线物业的升值效益反哺轨道交通建设运营,实现城市轨道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在第一期建设规划实施中,徐州地铁集团系统挖掘场、段、站、区间用地资源,实施了36个上盖开发,总建筑面积102万平方米,累计造地约460亩。截至2021年底,已累计反哺轨道交通建设发展专项资金17.6亿元。
通过第二轮线路建设,进一步拉开城市框架,提升城市轨道绿色交通的覆盖范围。在不断推进公共交通优先政策的完善和实施、提升地铁运营服务水平的同时,继续贯彻落实TOD发展理念,通过实施地铁上盖和地下空间利用,加强地铁与城市现有设施的横向连通,最大限度促进地铁系统与市民的生产生活融合。
以加快市场化转型发展为驱动力,徐州地铁集团全面拓展物业租售经营、物业服务、文化传媒、文创产品、广告等广通商业务,截至2021年底,累计实现资源经营收入约5.6亿元、利润总额1.8亿元。积极搭建智慧地铁资源一体化平台,充分发挥智慧地铁平台APP的业务引领作用,智慧地铁平台现已注册用户366万,获得了良好的用户反馈,进一步提升了新型业务资产价值。
地铁连通,整合赋能。通过地下空间利用,实现设施整合,引导行为融合,以1、2号线换乘站为核心,建设彭城广场地下慢行系统,将地铁与中心商圈的众多现代服务业载体以及文庙、城下城博物馆、城隍庙等历史文化设施均在地下实现了连通,发挥了地铁的纽带作用,实现地铁、慢行通道等交通设施与现代服务业设施、历史文化设施等不同类型设施之间的互联互通。引导市民出行行为与购物休闲娱乐旅游行为等不同类型行为的整合融合,进一步发挥和增强了现代服务业载体的规模效应,助力新消费市场、大消费产业发展。
徐州地铁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朱明勇表示,“十四五”时期,徐州地铁加快站城一体开发,以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质为根本遵循,系统挖掘4、5、6号线的重点场、段、站及周边空间资源,统筹规划实施上盖开发项目,进一步增强反哺地铁建设的能力。同时,推动产城一体开发,加快智慧城轨产业园、新型建材生产基地两大载体建设,积极吸引轨道交通上下游产业链上的勘察设计咨询、施工安装、新型建材和监理检测类企业群,机电设备研发测试及系统集成企业群,运维服务相关联企业群的集聚,努力打造城市轨道交通产业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