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徐州做了什么?
2022-06-23 17:51:00  来源:徐州日报  
1
听新闻

●嘉宾

巩素民:徐州市科技局科技成果处处长

徐凯: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徐州医科大学A类特聘教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

6月9日,江苏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南京召开,表彰2021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获奖单位和个人,激励全省广大科技工作者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勇当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更加坚实的战略支撑。其中,徐州共获科学技术奖18项。

近日,本报专访了徐州市科技局科技成果处处长巩素民和此次江苏省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团队代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徐凯,谈一谈徐州市科技成果的转化情况,以及将会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哪些改变。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近年来徐州市科技成果奖获奖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情况。

巩素民:近三年徐州市共获批省级科学技术奖74项,“高速3D成型载重型免充气轮胎关键技术及应用”等11项成果获省一等奖,“节能起重机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等23项成果获省二等奖,其中2020年度全市共获省科学技术奖33项、数量位居全省第二位。

省级成果转化项目是实现从研发到产业化的重要路径。徐州市历来高度重视省级成果转化项目的组织申报,近三年徐州市共8项省级成果转化项目获立项支持,争取省拨资金8400万元。2022年,经发布申报通知、企业自主申报、主管部门审核推荐、专家评审等环节,共10项省重大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进入现场考察阶段,进入现场考察项目数为历史最高。近三年全市共组织实施市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41项,项目总投资53亿元,财政支持资金9700万元。

记者:徐州市拥有丰富的科教资源,这些科教资源围绕徐州市主导产业,开展哪些科技创新?

巩素民:近两年,4所本科高校围绕徐州市主导产业开展的前瞻及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测试试验、成果孵化的项目和活动共计647项,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394名,为徐州市企业输送工程技术型应届毕业生2216名,利用高校自身仪器设备为徐州市创新主体开展测试及技术服务375次,支持高校研发设备技术升级资金达1.44亿元。

例如今年的一等奖项目“巷/隧道干式过滤除尘技术研究与工程应用”,二等奖项目“深部软岩隧(巷)道围岩非线性灾变演化及其稳定性控制机理”都是中国矿业大学参与完成的。此外,徐州医科大学也参与完成了二等奖项目“肿瘤精准影像诊断的关键技术创新和应用”。

记者:那么在推进在徐高校科技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徐州市又做了哪些工作?

巩素民:一是制订《2022年深度推进校地融合发展产学研合作工作方案》。徐州市聚焦“建设产业强市、打造区域中心”战略目标,围绕打造战略科技创新基地、开展产学研创新成果对接活动、提升企业创新核心竞争力、发挥高校园区资源优势等4个方面,制定12项举措,推动高校深度融入地方发展。积极发挥驻徐高校服务地方专项资金作用,重点支持驻徐高校院所依托优势学科和领域服务徐州发展,指导在徐高校制定《服务地方发展专项支持资金使用办法》,并组织开展2021年度在徐高校服务地方发展专项支持资金申报工作。

二是联合在徐高校打造高端创新平台。共建云龙湖实验室,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加快建设,深地空间流态物质运移综合实验设施通过省重大基础设施预研评审,获立项支持。共建安全与应急技术创新中心,推动徐州高新区联合中国矿业大学、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中国电子系统技术有限公司、徐工集团共建江苏省安全与应急技术创新中心,目前已通过省科技厅公示,获立项支持。重组重点实验室,抢抓国家、省重点实验室重组契机,做好徐工高端工程机械智能制造、矿大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省级重点实验室重组工作。

三是开展专题产学研对接活动。近年来,徐州市组织企业、高校积极参加江苏省苏北五市产学研合作对接会等品牌活动,举办淮海经济区科技成果对接周等专题活动,促成一批成熟技术成果在徐落地转化。今年以来,徐州市又成功举办产学研合作项目对接季活动,组织在徐企业与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徐州工程学院等进行线上对接洽谈。组织企业线上参加首届江苏省产学研合作对接大会,参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21场成果路演,部分成果需求持续对接跟进中。

记者:您的团队此次获奖项目是肿瘤精准影像诊断的关键技术创新和应用,能简要给我们介绍一下这个项目吗?

徐凯:恶性肿瘤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早期精准诊断有助于提高肿瘤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所以,越早诊断出来就可以越早治疗。

在早期的诊断中,影像诊断是肿瘤主要诊断方法之一,肿瘤精准影像诊断的关键在于特异性的对比剂、精准的图像质量、检查技术的创新融合。然而,目前临床使用的影像对比剂在特异性、半衰期、成像模态等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也就是说,影像诊断没有充分发挥出不同成像间的优势互补,图像的大数据信息还有待挖掘。如果我们能够解决这些问题,通过影像诊断肿瘤的准确性将会大大提高,就可以进一步实现肿瘤的早发现早治疗。

针对这些问题,由徐州医科大学、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牵头开展“肿瘤精准影像诊断的关键技术创新和应用”项目,从肿瘤靶向对比剂分子影像、影像组学、人工智能等多学科的角度,以特异性对比剂制备、多模态融合、影像特征筛选等为着力点,聚焦肿瘤影像诊断效能改进,深入开展了一系列基础与临床研究,取得了多项原创性研究成果。

记者:那么该项研究具体有哪些创新点或者说有哪些难点?攻克这些问题将会为患者带来怎样的福音?

徐凯:我们团队开发并证明了新型靶向纳米对比剂,实现了肿瘤靶向分子成像,这对于肿瘤的分子靶向治疗非常重要,大家都知道,目前肿瘤的分子靶向治疗已经成为治疗肿瘤的重要手段,在治疗之前,肿瘤的靶向分子成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同时我们还创新性发展了新型多模态对比剂及多模态成像融合技术,团队通过挖掘图像背后的大数据信息,构建了基于对比剂的临床肿瘤影像生物学模型,这有效提高了肿瘤精准诊断、预测效能,对于肿瘤患者来说至关重要。也就是说,通过这项技术,以后在诊断肿瘤病情的时候,我们可以更加清楚地成像,进而可以实现更加精准的治疗。

记者:您认为这项研究与技术在应用与产业转化方面前景如何?

徐凯:本项目所涉及的新型肿瘤分子靶向对比剂研发,已获得6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开发的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已获得3项软件著作权授权,提供了很好的临床转化发展前景,相信这项技术在不久的将来就会被广泛地应用到肿瘤的治疗过程中。

对于新型肿瘤影像生物标志物筛选所开展的系列临床研究工作,推动了AI技术在影像诊断领域的应用,为肿瘤患者提供了更精准的诊疗信息。

医疗技术的进步使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得到及时预防、诊断与治疗,也使人类生命的质量得到提高,人类生命的周期得以延长。也希望我们的医学技术未来能够更加进步,为天下的广大患者提供更加先进与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记者 李雨昕 臧秀君 苗蓁

标签:
责编:韩震霞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