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讯 张謇究竟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物?他又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示呢?细读《张謇全集》,果然开卷有益。
其一、救亡图存的必胜之心
张謇出生在国力日渐孱弱、内忧外患初显的咸丰三年(1853年),其祖上世代农耕但素以“慷慨博爱”“兼济天下”传家,他自幼聪慧,5岁入私塾精勤研习,15岁(1868年)即考取附学生员,却受“冷籍”所累,几经坎坷才在26年后(1894年)终得状元及第,授修撰,供职翰林院。同年九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被瞩以众望的北洋水师惨败,清政府不得不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因父亲去世而处于丁忧之中的张謇闻此消息近乎睚眦俱裂,“和约十款,几罄中国之膏血,国体之得失无论矣!”他毅然舍弃了为之奋斗半生的花顶功名,携资入行创办大生纱厂,从此开启了自己“实业救国”的后半生
大清王朝百业凋敝、积贫积弱,西方列强虎视眈眈、欲图中华,张謇判定“夫世界今日之竞争,农工商业之竞争也。农工商业之竞争,学问之竞争”,而学问之优劣关键在教育!他想起自己半生坎坷的科举之路,由衷感慨“救亡之策,莫急于教育”“图存救亡,舍教育无由”!他认为,“今求国之强,当先教育”,因此稍有余力便即可着手办学校、兴教育。
在兴教办学的同时,他广行善事举办各类福利救济机构,从收留弃婴的育婴堂到赡护孤寡的养老院、从扶贫救弱的贫民工厂到纠改娼伶的济良所……张謇建立的形形色色慈善机构基本形成了对于生命全周期的关怀救护体系。此外,他还着力创办各类公益文化事业,如图书馆、博物苑、公园、公共体育场等,大兴社会教育之风。
张謇一生本应大富大贵,但他几乎将个人资产全部奉献给了社会,归根结底只为了“借各股东资本之力,以成鄙人建设一新世界雏形之志,以雪中国地方不能自治之耻,虽牛马于社会而不辞也”!正是对于祖国复兴的必胜之心点燃了张謇生命升腾的烈焰!
其二、实事求是的责任之心
南通纺织专科学校的校训是“忠实不欺,精益求精”,即实事求是、诚心诚意,这是张謇1914年创校时亲手题写并悬于教学主楼之上的治校规训,也是张謇奉行一生的行事准则。旧式的中国知识分子素喜坐而论道,而张謇却每每“起而行之”。从辞官下海到勇为士商、从创办实业到广兴教育、从建校筑所扶庇孱弱到教书育人增智强志,他一路走来事必躬亲,只有如此方能真正脚踏实地为百姓、为社会、为国家办实事、办好事、办大事!
他在创办学校时,经常从前期考察阶段就亲自参与。整个校园的策划、筹建乃至最终修造,每个环节都能看到他的身影。但是他仍然不满足于此,专程远赴日本探寻兴办适合中国国情教育的更优做法。他走访了长崎东明山寺的私立鹤鸣女子学校,看到“室皆不大,……因地而迁就为之者。市盯村小学似此正多”;考察了伊良林寻常小学,见“校舍皆楼,……容童子六百余,十教员教之”“校长一濑秀太郎,兼训导。…校长见客处一人供茗盏,余无一人”,反观当时国内教育资源的匮乏立有感悟,“余向谓中国兴学之难,在学生食宿费多,仍由于学校少,而从学者多去其乡也。观此益有征。”此后,他对日方接待人员提出了自己的明确要求“学校形式不请观大者,请观小者;教科书不请观新者,请观旧者;学风不请询都城者,请询市町村者……” 张謇以实事求是之心做教育,面对破落凋敝的现实,不抱臂旁观空自喟叹外力不足,而是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做研究、搞调查、寻经验、想办法,最终为旧中国探寻出“父教育,母实业”的突围路径,先后创建了34家企业,370多所学校,其中许多至今仍广育桃李……张謇实为教育者之典范!
作为教育人,我们实应师法张謇主动作为,“处事不以聪明为先,而以尽心为急。”务求把初心落在行动上、把使命扛在肩膀上,把牢骚和埋怨转化为脚踏实地干事创业的热情,沉下心来秉实事求是之心,去好大喜功急于事功之浮华,以“忠实不欺、精益求精”的责任之心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其三、大德曰生的仁爱之心
张謇创办实业的宗旨和出发点,自始至终皆“为通州民生计,亦即为中国利源计。”所以,他把《易经》中“天地之大德曰生”浓缩为“大生”,来为第一个厂子命名。其意昭昭:通州纱厂的使命就在于帮助老百姓生活下去。“大生”的背后隐蕴大爱,承载了这个晚清状元“为生民立命”的雄图壮志。正因如此,在大生纱厂效益日增之时,张謇首要考虑的不是扩大规模增长收益,而是创办教育扶智扶志,提升民族和国民的素质。尤其对待弱势群体的关怀,如对待盲哑儿童建盲哑学校;对待流浪乞丐建栖流所;对残疾人群建残废院,使这些残疾人群有了稳定的生活;对孤苦贫民子弟建贫民工场、平民学校,为的是使他们有一技之长,能独立谋生;对不良妇女建济良所,促其改邪归正,培育良好的社会风气,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如此种种,体现了他的以人为本、仁者爱人的大义。
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仁爱之心尤为重要,爱是教育的核心要义,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们每天都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同样在上班、上课,但只有那些真正浸润心血、以爱之名点燃学生灵魂火花的教师才能成为学生“心中的恩师”。这让我不禁想起,前段时间司广颂等200名同志被授予2020年度徐州市“彭城恩师”荣誉称号,正是以他们为代表的“彭城恩师”在突如其来的疫情下携起手来,用自己清瘦单薄的身躯、丰盈温暖的关爱和坚韧顽强的意志筑起了校园防疫的铁壁铜墙,庇护了徐州近二百万学子的平安康宁。有师如斯,彭城幸甚!
其四、啬己达人的谨俭之心
张謇晚年自号"啬庵",体现了张謇对"啬"的理解和推崇,也体现了他大半生对"啬"的追求和坚守。在为各个学校题写的校训中反复强调“勤俭”:
为南通私立农业学校题的校训:勤苦俭朴;
为狼山盲哑学校题的校训:勤俭;
为公立通州女子师范学校题的校训:服习家政 勤俭温和;
……
据不完全统计,从1902年起二十四年间,仅在兴办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事业方面,张謇投入个人资产逾白银一百五十万两。但他对自己及家人的生活消费锱铢必较,一双袜子补了七八次不愿丢掉,十余年间只做了两件长袍……他用自己完整的一生忠诚践行了“啬”字名号——张謇1926年病逝于濠南别业时,随同下葬的物品仅有一根晚年用的拐杖,一副眼镜,一个满是缺口的茶杯,一个胎发球。
张謇题刻于石屏之上的《家诫》写道:“……凡门地高,可畏不可恃。立身行已,一事有失,则得罪重于他人。门高,则骄心易生;族盛,则为人所妒。懿行实才,人未信之。少有疵累,人皆摈之。立心以忠信不欺为主本,行己以端庄清静见操执,临事以明敏果断辨是非。勿妄与人接,只是勤俭。循之而上,有无限好事。……”至此方悟张謇之“啬”,实为庇护子孙、润泽后人的谨俭之心,亦是中华民族艰苦奋斗、谨慎俭约的美德传承。
在物质文明极大丰盛的今天,党员干部更要修炼个人谨俭之心,甘守“洁白朴素的生活”,珍惜党和人民的无限信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永葆人民公仆的政治本色,在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征途上行稳致远。
结语:
张謇认为“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品读张謇,感悟到这位伟大的先贤和楷模恰是因此“四心”而成就了自己非凡的人生。先贤为鉴,立足岗位反躬自省,惟当坚定信心、主动担当,惟仁惟谨、强化“四心”,竭忠尽虑办好让徐州人民满意的教育,帮每个孩子谋个实实在在的好前程。(作者系徐州市教育局副局长 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