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对话强县书记︱无锡市滨湖区委书记孙海东:锚定五大赛道 打造五湾五城——“老郊区”变身“科创区”
2024-11-06 11:30: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2024年前三季度,无锡滨湖区GDP增速达6.3%,位列全市第一。环湖而兴的区域是如何一步一个脚印,从改革开放前的农业“老郊区”发展成如今的新兴“科创区”,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辅相成的呢?“何以示范・强县(区)解码 ——江苏县域发展调研行融媒体行动”,对话滨湖区委书记孙海东,探寻科产融合激活城市发展的新路径。

(无锡市滨湖区委书记孙海东接受新华日报社副总编辑、中国江苏网董事长、总编辑杭春燕专访)

记者:您在滨湖工作生活多年,在您眼里滨湖自古至今是什么模样?

孙海东:滨湖因地处美丽的太湖之滨而得名,不仅坐拥108公里太湖岸线,也是无锡中心城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这里自古人文荟萃、英才辈出,春秋遗迹吴都阖闾城坐落于此,诞生了无锡首位状元蒋重珍。滨湖人骨子里流淌着“敢为天下先”的基因,有着海纳百川的包容胸怀。从滨湖走出来的荣氏兄弟曾是纺织大王、棉纺大王,留存至今的荣巷历史街区正是民族工商业的生动见证。

改革开放后,滨湖前身、被定位为农业保供区的“老郊区”敢闯敢干,一跃成为乡镇企业发源地之一,不仅勇于“走出去”,在上世纪80年代就把推介会开到北京、将企业开到澳洲;还善于“请进来”,落户了中国和瑞典第一家合资企业华瑞制药,目前年纳税额超6亿元,去年又投资1亿欧元,新上特医食品项目,成为滨湖地标企业之一。

如今,滨湖正依托山水资源丰富、大院大所云集、高端人才汇聚等优势,锚定五条关键赛道,全力抓好“五个五”:聚力打造“五湾五城”,加快构建“543+X”产业,大力发展“五大经济”,纵深推进“企业五上”,着力营造“五优环境”,把荣德生先生撰写的《无锡之将来》一书中“山上之安乐乡,溪西之桃源地”的美好愿景变为实践实景。

记者:作为无锡中心城区,滨湖如何定位自身、谋篇布局,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孙海东:当前,我们围绕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重大规划,结合滨湖自身特点,打造“靓丽太湖湾、活力科创带”,布局规划建设“五湾五城”,塑造独具魅力的城市气质和特色产业空间,打造区域动能转换和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蠡湖(湾)未来城作为市委市政府高标定位、高点起笔的科技新城,是太湖湾科创带“一核三湾、一城十元”中的重要一城,聚焦山水会客厅、都市活力区、科创交往地、未来智慧城4个IP,目前已签约落地中信泰富未来中心、总投资达80亿元的侨福TOD项目;运河湾现代城以重塑千米“运河阳台”为规划愿景,打造惠山、运河、城市融合共生的河湾新生态,重点发展楼宇经济、高端服务业,目前老旧小区改造、产业导入等工作全速推进;红沙湾科学城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文化、车联网、元宇宙等产业,目前正规划建设“山水东路科创谷”,新建南泉科技园、大学科技园两大特色产业园区,打造太湖湾车联网创新中心、高端装备创新研究院等研发平台,规划建设无锡太湖植物园等配套项目,构建具有高创新度、高集聚度、高辨识度的“环太湖创新之眼”,今年省委信书记来锡调研我区,高度肯定山水东路科创谷是搞科研的“好地方”,寄语要“努力创造源源不断的好成果”;灵山湾生态城重点发展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等生命健康产业,大力推进马山算力岛建设,目前集聚了药明、华瑞、辉瑞、健适医疗等200余家生命健康企业;九龙湾智造城重点发展智能制造、“两机”、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目前粤浦·富安智造科创谷、再生水厂二期等项目开工建设,“两机”产业产值全市占比达50%。

记者:在经济强者如林的无锡地区,滨湖如何突围?底气何在?

孙海东:近年来,我们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在省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转型升级方面,加快构建“543+X”产业。巩固提升生命健康、集成电路、软件信息、智能网联汽车、旅游5大优势产业集群,引育做强数字影视、“两机”、低碳环保、创意设计4大特色产业集群,超前布局元宇宙、量子科技、人工智能等3+X未来产业集群,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目前,5大优势产业实现两位数高速增长,形成五大百亿产业集群;4大特色产业竞争力凸显,以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为龙头的数字影视产业集群已集聚企业超800家,带动三产增加值近百亿元;量子科技、元宇宙、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加快布局,新型储能、高端医疗、合成生物装备、算力等也逐步起势,布局成立上海交大无锡光子芯片研究院,引进金贤敏教授团队研发建设的国内首条光子芯片中试线正式启用。

在赛道竞逐方面,大力发展总部、绿色、数字、院所、平台“五大经济”。总部经济围绕知名央企、民企、上市公司等,吸引其前来设立区域型、功能型等总部;绿色经济紧盯风光氢储、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推动产业链发展;数字经济聚焦关联度高的集成电路、软件信息、智能网联汽车等产业,抢先布局各类特色应用场景;院所经济深化校地、院地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加速引育院所关联企业;平台经济主要加大平台企业引育力度、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平台、提升优化电子商务平台等。

在动能培育方面,纵深推进“企业五上”。通过激发活力促“上量”、引优育强促“上规”、数智赋能促“上云”、梯度培育促“上市”、创先引领促“上榜”,推动企业转型发展、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培育壮大一批成长性好、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高新技术企业。在激发活力方面,着力营造优厚市场环境、优良法治环境、优越政商环境、优异创新环境、优美生态环境等“五优环境”。

记者:滨湖靠什么吸引优质企业和优秀团队落户,如何下好招商引资“先手棋”?

孙海东:我们始终把企业家当作自己人,把企业的“心上事”当成“上心事”,在企业遇到困难时给予支持、遇到困惑时给予帮助,使大家认可滨湖、扎根滨湖,形成项目招引的“连锁效应”。同时,大力培养招商团队,既熟悉产业最新动态,又掌握细分领域著名企业院所、顶尖带头人情况,精准对接、靶向出击。

引进一个人才,带动一个产业。就拿药明康德、卓胜微、清华无锡研究院智能产业创新中心接连落户来说,2000年药明董事长李革博士回国创业,选择滨湖的关键原因就是我们帮助解决了初创期的风险投资。现在,这家集团在全球拥有30多个分支机构、20000多员工,在新药研发、生物技术、医疗器械领域全球领先。李革博士曾说:药明康德“生”在无锡,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离不开滨湖这片沃土。

滨湖向来重视与清华这样的顶尖高校合作。卓胜微CEO许志翰是清华校友,虽然2008年事业遭遇困难,但来到滨湖后,在“太湖人才计划”等政策帮助下,在射频芯片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成为该领域行业龙头。2022年5月,得知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亚勤正寻求伙伴合作构建AIR+,而这一领域正是滨湖发展的重点,双方高度契合、一拍即合。2023年6月,清华与无锡、滨湖三方合作设立清华无锡研究院智能产业创新中心。这正是高校和地方“双向奔赴”的生动缩影。

记者:在您心目中,未来的滨湖是什么样子?

孙海东:未来滨湖既面临抢抓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性机遇、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挑战,也肩负着追赶先进、实现跨越发展的历史使命,必须全面打造“靓丽太湖湾、活力科创带”:产业基础坚实,发展动能更强劲。坚持“一园一集群”发展思路,促进高新生产设备、数字化生产模组、智能化人机交互设备等广泛应用,加快构建更加新质、链条完备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围绕合成生物装备、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关键赛道持续引入“高精尖”“大而强”“优而美”的企业,有序打造一批综合性跨界融合应用场景。

院地深度融合,创新氛围更浓郁。“一所一策”保障好、服务好高校院所,支持太湖实验室等融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与国内重点高校、知名人才企业加强交流对接,加快构建新型研发机构、省级创新中心、概念验证中心等科产转化平台,积极在长三角、粤港澳等地布局科创人才飞地,催生更多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

融入重大战略,区位优势更显著。积极融入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保障好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在互联互通中强化与重点城市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协同建设,在产业、教育、医疗等领域形成更多一体化成果,积极打造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中的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功能区、自主原创技术重点策源区、国家重点产业重要配套区和高端创新创业人才聚集区。

山水人文辉映,环境品质更优越。强化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的有机衔接,一体推动城乡风貌塑造、重大片区建设、“蓝绿空间”提质,全面优化特色地标、城市家具、灯光夜景等,紧盯大气、水、固废实施一批重点工程项目,在削减入湖污染上精准攻坚、在通湖河道整治上持续发力、在生态修复扩容上提质增效。

民生提档升级,百姓生活更幸福。健全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持续优化人口结构和整体素质,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保险协同发展机制,以打造精品工程、典范工程为方向,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率推进一批重点民生项目。

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更健全。积极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推动数字化、智能化赋能城市治理,切实增强安全风险动态感知、科学研判、快速响应能力,全面增强党在新兴领域的号召力、凝聚力和影响力,完善社会工作者队伍和志愿服务体系建设,打造更具韧性、更加平安、更优治理的滨湖。(华诚 史雪莹 夏禹玮)

标签:
责编:华诚 易保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