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先规划、后建设,要求新建、改建、扩建项目依照规划“蓝图”落实海绵城市管控目标;构建权责清晰的海绵城市设施维护主体,以“管家”身份常态化运维,确保城市“海绵”更管用;加大保障支持,依托城市运行管理平台,强化资金、产业和技术支持,鼓励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打造充满“韧性”的海绵城市……
昨天,市人大常委会召开《无锡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各界解读《条例》的主要内容。从发布会上获悉,《条例》共6章43条,2024年2月1日起施行。《条例》从规划建设、运行维护、保障支持等方面作出规定,为我市全面建成“内外兼修、独具特色、示范引领”的海绵城市织密“制度网”,提供常态化管理法治保障。
城市建设要“一张蓝图绘到底”,海绵城市要有“专属蓝图”。“作为一种低影响的开发方式,海绵措施渗透于工程‘里子’,需要在规划设计之初就植入海绵理念,按照海绵城市建设方案施工。”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条例》明确市、县(区)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组织编制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技术导则、评价标准,强化建设管控,为海绵城市打好根基。此外,还规定海绵设施的建设要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施工、验收和投用,全流程落实海绵理念。
建管并重,健全海绵城市设施“全生命周期”运维机制。“海绵设施只建不管,很快就会失去作用,比如老旧小区改造时引入的雨水花园,原本是雨天蓄水、旱天滴灌的小花园,一旁还布置了景观小品、休闲座椅,但由于长久失管,夏季蚊蝇乱飞,反被群众诟病。”市住建局相关人士说,《条例》明确公园绿地、道路广场、河道水系的海绵设施由主管部门运营维护,所有权人负责;对于主体不明确的海绵设施,按照谁使用、谁维护确定责任人。此外,运维主体需配备专业人员、设备开展日常巡查、维修和养护,并设置必要的警示标识。
技术加持,拿出“真金白银”支持海绵城市建设。《条例》明确从资金、产业、技术和人才层面鼓励和支持海绵城市建设,比如,将海绵设施建设费用列入项目投资,运行维护费纳入项目整体运维费用;鼓励支持相关产业研究和技术创新,建立专家库,加大人才保障,为海绵城市建设扩大“朋友圈”,助推其成为“美丽无锡”城市建设的重要选项。
《条例》还对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宣传、创新经验推广和舆论监督等作出详细规定,确保百姓充分参与,推动共建共治共享。此外,《条例》同步对工程建设过程中违反海绵相关强制性规定、擅自变更图纸、验收不合格即交付使用的行为,依法设置相关法律责任。
(孙倩茹、见习记者 黄梦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