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宜兴芳桥街道屺山村:小事不出组 大事不出村 矛盾不上行
2023-03-28 14:15:00  来源: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我们实现了两个下降:一是信访率下降,多年未发生去街道、去市里的上访事件;二是发案率逐年下降,从2020年3起、2021年1起,到2022年0起,成功创建‘零发案’村。”昨天上午,在宜兴芳桥街道屺山村,村党总支书记王忠建讲述了该村借鉴和丰富“枫桥经验”内涵,构建矛盾纠纷“预防、分流、化解”全链条机制以来,在基层治理工作中所取得的成效。

走进屺山村,浓浓的法治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法治文化广场、法治宣传栏、村规民约展示牌等法治元素融入村庄的每一个角落,与村民生活紧密融合。“大家学法、懂法、用法,现在村里居住环境越来越好,邻里关系越来越和睦,老百姓的日子也越过越好。”谈起村里良好的现状,村民陆扣娣充满幸福感。

得益于持续多年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屺山村里里外外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新变化、新情况,屺山村科学构建普法宣传矩阵,激活村规民约新动能,打好矛盾纠纷“预防针”。“农房修建、环境卫生等,与村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王忠建说,为回应发展新要求,该村重新修订村规民约,并在宜兴全市率先推行“文明积分制度”,将积分与“五好家庭户”评选等各类评先评优挂钩。村民还可以到村里的“兑换农场”换取米等物品,以实实在在的物质奖励,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积分较差的村民则会被列入教育帮扶名单,指定法律“明白人”进行帮扶,重点讲解民法典、解释村规民约等与群众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在奖励先进的同时不忘带动落后人员,屺山村成功打造了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新格局。

如何把矛盾纠纷消除在源头、化解在萌芽状态,筑牢基层社会治理的第一道防线?在屺山村,“强组兴村”工作队、“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室发挥着排查预警的作用。

屺山村将全村划为10个微网格,王忠建等村干部担任微网格长,每个微网格组建一支由村民组长、乡贤能人等组成的“强组兴村”工作队。工作队下沉到户,按照“户户见面、户户访谈”的原则,与群众话家常、聊问题,第一时间掌握群众矛盾纠纷隐患。能化解的当场化解、能协调的帮助协调、不能解决上报研判,帮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此外,屺山村通过“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室成员及时倾听、收集、传达民意,协助村干部更好地开展村级工作。新农村建设规划和调整、兴修路桥,以及弱势群体救助等重点、难点问题,都在议事室集体审议、民主协商,最终还会通过反馈公示、组织实施、绩效评估等方式,确保全村基层民主协商制度落地生根、发芽开花。议事室实现村里事务大家商讨,发展大计问策于民,之前的命令变为商量,之前的指挥变为协调,之前的管理变为服务,干部和群众的心也贴得更近了。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乡村结构由原来“一元”向“多元”转变,人员也由先前的 “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变,给基层工作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屺山村因势而变,趁势而上,不仅发扬“贴上去”“靠上去”的好做法,还充分发挥村法律之家、“青和家事调解室”的作用,将矛盾解决在基层一线。

屺山村法律之家是宜兴市司法局与芳桥街道联合打造的法律服务向基层延伸的重要阵地,下设法律援助联系点、调解工作室等职能机构。屺山村将法律专家、金牌调解员等人才招引进“家”,结合群众法治需求,就地为村民提供纠纷化解、援法议事、法律咨询等服务,引导群众以理性方式维护自身权益。去年以来,法律之家共解答法律咨询80余次,参与调解36起,修拟法律文书7份,签订调解协议书40余份,办理法律诉讼和法律援助各1起。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婚姻家庭纠纷在不断增加,为了提高调解成功率,屺山村创新设立“青和家事调解室”。调解室实行“1+N”工作模式,即日常由1名常驻调解员进行专职调解,并邀请镇妇联、公安、司法以及相关社会组织等组成调解顾问小组,群众遇到专业问题,可有针对性地寻求帮助,确保实现最大化的调解作用。

既有土办法,也有专家助阵,一项项有力举措,组成了屺山村多元化、立体化的化解体系,推动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成功实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行。(赵辉)

标签:
责编:崔欣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