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无锡惠山:大院强所服务地方发展 澎湃创新动能
2022-10-21 17:17: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华中科技大学无锡研究院近日召开了第四届一次理事会,多位院士、专家齐聚无锡,共同为研究院的未来建言献策。十年风雨同舟,研究院与无锡写下了相互成就的佳话。在各地同类型研究院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建立时,华科大无锡研究院为何能在全省乃至全国脱颖而出,成为地方打造新型研发机构的一个成功范本?“技术立院,大院强所”——研究院的初心,在多年与地方产业深度融合、助推地方创新发展的过程中,正变成一幕幕现实场景。

服务地方产业 嵌入地方发展生态成为“无锡模板”

十年前的无锡,众多的传统制造企业面临紧迫的转型升级需求,却苦于技术和人才的匮乏。而像华中科技大学这类理工科高校,却有大量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阁。

刚到无锡建研究院时,只有丁汉院士带着一个教授和两三个学生。研究院副院长浦栋麟说:“我们希望能在无锡打造一个小生态,成为科研与产业之间的黏合剂、孵化器、加速器。”

高校研究院来了,如何解决好生存和发展的问题不仅关乎能否让科研人员看到未来的希望,更关乎科研机构能否适应新的环境,从政府“输血”向自身“造血”转变。

选对路,才能走得更远。新型研发机构能干得好,首先是政府自建设开始就明确了,建一个研发机构到底要干什么:“两链”深度融合是主线。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再通过创新链引领产业链。

浦栋麟说,当年的建院协议只有科研、人才和服务指标,没有过多量化的经济指标,“这恰恰体现的是对科学家的信任和尊重。”而且最重要的是,学校的科研成果和无锡的产业链特别契合。比如“两机”产业,无锡在国内独具特色且有重要地位,“通过了解企业需求,不断地打磨出产品,让高校的原创性技术成果能够放到无锡的产业土壤上去转化应用,这是最优的路径。如果仅仅为了高大上,去引进一些长时间内很难跟地方发展融合的成果,是难有生命力的。”

十年前研究院落在无锡惠山,当时政府和华科大本部签订了合作协议,明确了研究院的定位:结合地方产业做相应的共性技术突破。研究院这十年始终坚持这份初心,也在与企业的双向赋能中得以生动实践。

润和是一家在“两机”零部件制造领域深耕20多年的本土民营企业,去年下半年与研究院在一场国产软件和装备的发布会结缘,之后便开始了紧密深度合作。丁汉院士在企业设立了“两机”零部件数字智造工作室,点对点与企业进行合作,通过对原有加工流程进行数字化技术的植入,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和技术高度。企业不仅愿意去尝试研究院开发的国产软件和装备,在产品的应用迭代过程中,还给研究院提出了很多改进建议。“合作如果仅有单向输出是不会长久的,好的合作一定是双向奔赴、共同成长。”浦栋麟说。

依托无锡市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研究院真正嵌入到无锡产业创新的生态中。十年来,大量科研成果落地开花,推动着地方产业的转型升级。据统计,截至目前,研究院已累计与企业签订横向“四技”服务600多项,为上百家企业完成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孵化科技型企业20余家,其中有五六家已经过首轮融资,有的已经有明确的IPO上市路径。这些产业服务和创新项目的孵化真正解决了产业链的痛点,打通了创新链的堵点,为实现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孕育培养“科研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瞄准国家需求 抢摘技术制高点“无锡硕果”

创新生态链的第一环是创新研发。作为新型研发机构,研究院围绕国家重大战略方向,在“两机”高端零部件制造、机器人加工技术等领域抢占一批“顶天立地”的技术制高点。

工业软件作为无锡正在努力打造的地标性产业,正在向卓越产业链层级跃升。研究院服务的“两机”产业经过多年打磨,此前已形成自主可控、复杂且高效的数字化工艺。基于这些工艺,研究院重点打磨出了一款国产CAM工业软件,于去年7月在珠海航展正式发布。这款软件填补了国内空白,而且核心性能和指标已经不输国外高端产品,在个别功能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在“两机”领域,作为大国重器的装备同样需要实现自主可控。研究院开发的高端检测设备——三坐标测量机,也在去年珠海航展同期发布。此前,这一设备领域几乎都是国外品牌,研究院花了5年的时间,研制出从底层功能部件到数据分析软件的完全自主可控的三坐标测量机。

今年,这款软件和检测设备都在中国航发的主机厂所进行了推广和试用,并面向无锡本土民营企业销售和试用多套。这是研究院瞄准国家战略需求,探索“两机”产业“无锡研发”的一个个生动案例。

除此之外,研究院还有多项面向高铁、船舶等行业,接入数字化智能化产生变革的成果。如机器人磨抛装备,解决了原有大型构件人工磨抛加工的痛点,让人从粉尘、噪声、高强度的工种中脱离出来,该项技术入围了2018年度“中国智能制造十大科技进展”。

十年来,依托在智能制造领域的优势,研究院共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30多项,使得国家科技和产业层面有了更多无锡科技创新的身影。同时通过让本土企业的共同参与,帮助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尤其是科技创新成果和项目产业化方面得到很好的提升。

“由于技术门槛较高,企业很难自己去做研发,高校去做又很难落地成产业可用的产品。我们基于研究院平台,花了十年时间有效解决了这些问题。”浦栋麟说,从学校的技术成果到产业实际应用有个“最后一公里‘死亡之谷’”的说法,这件事情能否真正解决好关键看成果能不能变成产品,企业能不能用。“我们研究院主要做这件事,而且现在已经把相应的产品应用到行业里。”

澎湃创新动能 形成科研机制“无锡范本”

新型研发机构的快速成长,正构建起一个以其为中心的创新生态圈。创新生态圈的打造,最终落地还在人才。如何激发人才积极性,澎湃创新动能,需要好的体制机制的打造。

华科大无锡研究院虽然在性质上属于自收自支型“事业单位”,但是无编制、无预算、无级别,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完全采用企业化的运作方式,拥有相对独立的财权、人事权。研究院独立法人,以专职人员为主;引进的兼职人才作为学术带头人,组建本地化团队,开展研发与成果转化等工作。

多元化聚才有一大法宝——以项目需求为核心,鼓励研究人员当项目带头人,有好的项目甚至可以自己成立公司。作为“母体”的研究院,则专心于为项目产业化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支撑。

灵活的机制、专业的团队,突破了国有研究机构的管理体制机制,让研究院在开展合作研发、产业化推广等方面独具优势,产出了一批实实在在的技术成果,落地了一批初创型高科技企业。同时得益于院士团队的顶尖人才灯塔效应,越来越多的人才在这里集聚,从当初的三五人发展到如今的600余人,“华科大模式”也成为全市校地合作的典范。

机制的创新,让这里流传着一则则“以院引院”“以才引才”的动人故事。2020年,无锡在全省设区市层面率先给予丁汉院士团队1亿元顶格项目经费支持,无锡人才引进“强磁场”效应得以充分彰显,这也让更多优秀创新创业团队有了来无锡看一看的理由。作为这座城市的亲密合伙人,丁汉院士每年会借着物联网博览会等各种大会的契机,邀请一批院士专家来无锡,这让越来越多的科技界、产业界领军人物关注到无锡的产业和科技创新。同时,华科大在无锡打造的校地合作创新模式机制也深深吸引着这些院士、教授团队。如今,研究院和地方良好的互动也隐性带动了很多高校领军人才带着各自的项目来无锡“安营扎寨”:这其中包括无锡乡贤丁荣军院士领衔的湖南大学无锡智能控制研究院和湖南大学无锡半导体先进制造创新中心、西安交通大学梅雪松教授领衔的无锡超通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黄震院士领衔的无锡碳中和动力技术研究院等。

越来越多的新型研发机构、高端人才落户无锡,正为无锡源源不断地输出新技术、新产品,成为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源。(朱洁

标签:
责编:崔欣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