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苏宜兴社会保险服务为了广大基层群众迫切需求,展开“集中在中心、依托在乡镇、延伸到乡村、服务最末端”的经办特色,不断打通养老保险经办工作的难点和堵点,着眼群众需要,调查研究在一线,解决问题在一线,服务群众在一线,打通了养老保险服务的最后一厘米。
注重体验,密切关注急难愁盼
为实现养老保险待遇发放“稳、准、快”的目标,宜兴人社部门积极落实领取社会保险待遇资格确认经办规程,从职责权限、信息比对、认证手段等方面进一步规范相关流程,规范乡镇办理待遇领取资格人员核查经办要点和省一体化平台系统操作权限,规避重复参保、重复领取待遇、丧失资格人员领取待遇等情形的发生,提高了待遇发放的准确性和高效性。在局长走流程活动中,“沉浸式”体验服务对象的经办流程,寻找难点,堵点,不合理点,能压缩的压缩,能精简的精简,尤其注重保障对象的实际感受。比如,由于“报盘”原因,城乡居保待遇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待遇发放有时会存在时间差,让老百姓领取待遇时间上有差异感,为此,改变新增发放人员攒到月底统一经办的传统,提前推送,压缩申报流转时间。
“城乡居保待遇连年大幅度提高,发钱的日子还提前了,我现在每个月能领400多元,和我在企业里退休的阿姐发钱的日子是同一天。”家住徐舍镇盛家村的陈师傅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破除瓶颈,排除万难解决问题
宜兴市做为乡镇企业的发源地之一,养老保险统筹制度的最早试点地区之一,养老保险地方性政策比较多,而宜兴市行政区域划分也经历了不同年代的变迁,历史时期的政策过渡相对复杂,因此在历史政策的实施上,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举例来讲,宜兴市具有企业职工特殊工种提前退休的单位116家,目前均已“转、改、并”,少部分破产单位对老职工资料管理不善,造成部分职工待遇受到影响。家住丁蜀镇的王先生,于今年7月申请特殊工种提前退休,由于部分档案缺失,无法达到认证资格,如何解决历史资料不全的问题是摆在人社部门一道难题。由于王先生的单位经过三次改并,工作人员先后沿着历史脉络寻找单位转改线索,最终在子公司的一间仓库找到了该职工的历史资料,按时完成了王先生的后续申报审批。同时,协调属地将其余人员资料登记造册,妥善保管,确保不因资料遗失造成职工待遇受到损失。
“当我拿到退休待遇的那一刻,我才敢相信我真的能如期办好手续,是人社局工作人员多方协调,上门服务为我解决了实际困难。”拿到退休待遇核定表的王先生激动地说。
迎合呼应,抽丝剥茧注重实效
随着宜兴人社局关于养老保险政策宣传深入人心,信息渠道的丰富拓展,大家对退休待遇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对待遇的热度始终不减,经常性咨询了解成为常态。“群众有所呼,我就有所应”是每个社保服务工作者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已经定居在北京的宜兴籍退休职工陈女士,于今年8月份回宜兴探亲。当她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前来咨询其退休前工龄问题的时候,工作人员发现她符合相关政策,如果能找回相关资料,退休待遇会提高很多。尽管在经办上存在一定障碍,但是工作人员不等不靠,主动解决陈女士的困难。根据个人档案抽丝剥茧寻找依据,根据政策支持逐年逐月分析历史渊源,最终成功为陈女士找回了10多年视同工龄,大幅度提高了她退休待遇。
前来送锦旗的陈女士激动地说:“我有三个没想到,一是没想到我随便一问,工作人员就主动回应了我的诉求,帮助我找资料;二是没想到他们业务这么精通,能准确掌握40年前的历史政策;三是没想到他们工作效率那么高,前后不到10天,我补发的待遇就落实了。”(李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