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9月23日无锡讯 金秋九月,丹桂飘香,9月23日上午,无锡市梅里遗址博物馆开馆,开馆仪式在梅里古镇二胡广场举行,该馆将成为江苏省传播吴文化的新平台、弘扬泰伯精神的新基地、增进对外交流的新名片。
(伴随着无锡本土音乐人肖斯塔原创的歌曲《夜泊伯渎》,领导和嘉宾登台,放飞五彩气球)
当天,无锡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秦咏薪;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新吴区委书记崔荣国;无锡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委书记、局长蒋蕴洁;南京博物院副院长、研究员盛之翰;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新吴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霞;高新区(新吴区)党政办主任吴建华;高新区党工委(新吴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文体旅游局副局长赵俊;梅村街道党工委书记朱冬青;梅村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吴炜及江苏省吴文化学会理事等出席开馆仪式,仪式在一曲宛转悠扬的民乐合奏《梅里古都》中拉开帷幕。
梅村街道党工委书记朱冬青向与会的领导和嘉宾介绍了梅村经济发展情况并致欢迎辞。朱书记在致辞中表示,梅村街道充分重视文化与产业融合的发展思路,紧扣“精神新家园”和“文化新传承”两大关键词,重点规划了梅里文化小镇建设。文化繁荣离不开文化遗产的丰富滋养,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离不开文化繁荣的强劲支持。梅村街道将以梅里遗址博物馆为载体,努力推动文物活化利用,让群众更好地触摸过往、感知历史,用文化繁荣迸发出的强大生命力不断推动梅村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
南京博物院副院长、研究员盛之翰在致辞中指出,梅里遗址是太湖东岸一处重要的商周时期遗址,为“泰伯奔吴”等历史记载提供了重要的考古研究线索。倚梅里遗址核心区建设的梅里遗址博物馆是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成果转化的生动案例,对出土文物及遗址的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据介绍,无锡梅里遗址博物馆总建筑面积1941平方米,共设置6个板块,分别为“序厅”“吉光片羽”“泰伯奔吴”“至德名邦”“沧海桑田”和“遗址现场”。通过实物展览、情景再现、互动体验等多种方式,展现了考古遗址的发现与考古学基本原理、遗址出土文物的文化内涵、区域考古文化的比较、运河与原始瓷、礼教文化的传播与泰伯对后世的影响。二层为临时展览展区,当前展区展示了与南通市富美帽饰博物馆联合举办的展览“虎头生威——虎头帽历史文化展”。此次展览以无锡地区的地方文化为切入点,吸收已有学术研究成果,扩大与行业特色博物馆资源合作,注重教育活动的多元化,探索了具有“地域性、学术性、艺术性、教育性”的临时展览策划思路。
梅里遗址于2018年7月因梅里古镇二期项目施工而发现。无锡市文化遗产局委托无锡市文化遗产保护和考古研究所,对梅里古镇二期项目所在地块进行了考古调查和勘探,发现了包含灰坑、灰沟在内,残余面积约6万平方米的遗迹。梅里遗址时代跨度为商代至春秋时期,文化因素兼具马桥文化和湖熟文化,其中还有部分中原文化因素,这一时期和类型的遗址在本地区尚属首次发现。梅里遗址在泰伯庙、伯渎河这样的关键地点发现,相关部门高度重视此次考古发掘,调整了梅里古镇项目二期原有规划,委托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编制了博物馆概念性设计,对遗址实施原址保护展示,使公众能够直观接触考古成果。
无锡梅里遗址博物馆今后将进一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整合遗址内出土文物、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城市内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物证与艺术形式,策划系列原创展览,突出博物馆教育的知识内涵。同时,继续开展跨区域博物馆交流,举办多样化的教育活动,辅助以讲座、讲解、研学等形式,持续推进中国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吴新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