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宜兴市屺亭街道后亭村秸秆收储站,慕名前来售秆、买料的车辆排成长龙。看着良好的购销行情,村党总支书记张雁伟脸上溢满了笑容。通过产学研合作,该村将秸秆加工成山羊“定制餐”,成功开辟秸秆综合利用新途径。
粉碎机器隆隆作响,码成小山的秸秆通过粉碎机变成饲料原料。在加工现场,张雁伟自豪地说着创新尝试所取得的成绩:秸秆饲料已成功打开市场,将常年为一千余只山羊提供“秸秆定制餐”,不仅增加了村集体收入,曾经的包袱更变为财富。
成捆的秸秆,历经粉碎、堆放、压成颗粒饲料,貌似简单的形变背后,其实蕴含着一系列“高科技”。张雁伟拨通了宜兴乡贤、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蒋建军教授的视频电话,邀他一起见证产学研合作取得的初步成果。几年前,一次乡贤交流活动,激发了蒋建军反哺家乡乡村振兴建设的激情。在他的电脑里,勾绘着一张张循环农业示范产业园的建设蓝图,不仅介绍了项目背景、意义,更对循环产业的发展前景精确到一个人、一亩田、一只羊等。
蒋建军认为,目前各地采取财政补贴的形式,尝试利用秸秆堆肥、收储发电等方式,解决农村有机废弃物问题。但秸秆堆肥所生产的有机肥肥力不足、秸秆燃烧值过低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资源化利用的推进步伐。他设计的循环农业示范产业园,将农业不同产业紧密联系起来,建立良好的循环体系,有望解决秸秆处理依赖财政支持的情况。
看到蓝图变为现实,蒋建军倍感激动。站里加工的“秸秆定制餐”加入了他“秘制”的微生物和酶制剂。秸秆经过“熟成”处理,木质素转化为蛋白质,加工成的颗粒饲料不仅“适口性”好,解决了山羊的“反刍”问题,而且在山羊不同生产阶段还会适量增加大豆、玉米等辅料,提升生长能力和肉类品质。300元/吨的秸秆经过短短20多天,就点废成金,变成零售价近3000元/吨的“定制餐”。
“吃了纤维饲料的山羊免疫力强,羊肉切开后肥瘦相间、纹理漂亮。”宜兴市新街街道的小平养殖场是“秸秆定制餐”面市后的首批客户。场长刘小平绘声绘色地描述着“秸秆变肉”的神奇:过去用玉米和大豆饼,不仅价格高,采购品质也良莠不齐,山羊生长好坏常凭运气;如今用上“秸秆定制餐”,口味稳定,每只羊从出生到出栏还能节省成本300元。
目前,后亭村已投入100余万元购入收储利用设备,并在全村范围内开展秸秆收集处理,年综合利用各类秸秆1500吨,其中饲料化利用500余吨,年实现销售200余万元,吸纳就业近20人。(赵辉 陈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