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姜堰擦亮“康养名城”生态底色
2023-12-07 09:46:00  来源:泰州日报  
1
听新闻

冬日溱湖,水天一色、万鸟翔集,空气清新、美景如画。“我爱溱湖风光好,地上的花草空中的鸟,空气新鲜河水清,白鹭灰鹭喳喳叫……”泰州市姜堰区溱潼镇湖南村69岁的船娘徐五林摇着橹船,唱着嘹亮的号子,载着一批批游客,游览溱湖。

点绿成金富口袋

溱潼曾是里下河地区的“锅底洼”,如今正凭借着生态优势成为致富“聚宝盆”。

徐五林一家人曾守着四亩地维持生计。“那里就曾是我家的田。”站在船头,徐五林手一扬,清楚地指出自家责任田的位置。“以前农忙时我们都划着船去收庄稼,可一年忙到头没几个钱。”

转机从2002年开始,溱湖扩大风景区生态建设,“深度治疗”湿地生态环境,提升湿地再生能力。姜堰连续实施了三期湿地恢复工程,种植各种水生植物几十万株。

“环境好不好,只要看看鸟!”溱湖国家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野保宣教员张明说,这段时间,已有超过一万只冬候鸟来溱湖过冬,共计30多种。姜堰区动、植物资源种类由2005年的182种、135种,上升至现在的392种、251种。

“我家的土地在生态景区的建设中被征用了。”徐五林说,家里不仅拿到了土地补偿金,她还来到景区当起了船娘,老头子成了修船工。如今在溱湖,老两口一年收入加起来超过了四万块。“我们是沾了溱湖的光,发的生态财!”

同样发了“生态财”的还有家住湖南村的徐汉峰。原本在外打工,一年忙到头也就赚个3到4万元,溱湖旅游火了以后,徐汉峰回到老家开了民宿和农家乐,现在每年10多万元不在话下。

据悉,湖南村总人口4600多人,从事旅游业配套服务的村民有近2000人,人均收益6万元,从事餐饮民宿人均收益在15万元以上,去年村集体收入314.6万元。湖南村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中国森林示范村”“中国传统村落”“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今年前三季度,姜堰区已接待国内游客约608.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约44.9亿元。

靶向发力绘底色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发展康养产业的前提和基础。2016年姜堰创成国家生态区,2017年创成全国首批、苏中首家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去年,姜堰入选国家第六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名单。

近年来,姜堰将“生态环境修复行动”作为城市更新三年行动计划的十大建设项目之一,明确了工业污水处理厂建设、水质净化提升工程等23项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实施“天空地一体”监测监控行动计划和“智慧环保”建设,持续提升治污的精准性和靶向性;投资8.4亿元,新建、改造城区220公里污水主管网;投资3.8亿元,依托镇村污水处理PPP项目,建设建制镇污水主管网111公里,基本实现全覆盖。

姜堰还率先推进共享环保设施“绿岛”建设,实现同一行业、同一类型污染物统一收集、集中治理、稳定达标排放,先后建成蒋垛小砂粉废水废气集中处理设施、俞垛瑞孚有色金属废渣集中收储处置、开发区小微企业危废集中收集贮存中心等3个工业型“绿岛”和城区餐饮油烟整治“绿岛”项目。其中,小微企业危废收集暂存中心创成省工业“绿岛”示范项目,“入岛”企业每年可减少环保成本40%。

因势利导强产业

上个月,姜堰区在上海举行大健康产业研讨会,吸引了100多名专家、企业家高端对话、建言献策,共同把脉“大健康产业”,共谋姜堰发展未来。

大健康产业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引擎,姜堰有着得天独厚的康养资源,是中国最佳生态康养休闲旅游目的地,姜堰发展大健康产业恰逢其时、大有可为。近年来,姜堰锚定“康养名城、宜居姜堰”定位,聚力打造大健康产业新地标,培育特色产业新增长极。按照“筑堰润姜·水引健康”的发展思路,该区制定大健康产业发展三年行动(2023-2025年)计划,重点发展医药及医疗器械、绿色健康食品、生态旅游、医养服务四大健康产业,着力构建溱湖生态康养核“一核引领”,古罗塘医养融合区、里下河生态观光区、通南康养休闲农业区“三区联动”,健康科技产业基地、绿色食品产业基地、旅居康养基地“三地协同”发展格局,致力打造大健康产业融合发展集聚区、全国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国内外知名医养康旅慢生活目的地。

当前,姜堰正着眼价值链的串联耦合,推动成立大健康产业基金,促成高成长性科创项目签约落户,加快实现“药、医、养、食、游”全产业链融合延伸,引领康养名城更高更快发展,预计到2025年,大健康产业规模达360亿元。本报记者 钱宏斌 通讯员 沈小静 杭艳

标签:
责编:邵佳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