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泰州高港长江禁捕工作获省级表扬
2021-03-21 10:13:00  来源:泰州日报  
1
听新闻

本报讯(记者 王馨凤 通讯员 杨鼎 李誉 周娟)辽阔江面上,大桥雄伟,江鸥翩飞,一幅“鱼翔浅底 水清岸绿”的生态画卷在长江流域高港段徐徐铺陈。从2019年启动全面禁捕退捕工作以来,高港实现了渔民100%退捕、100%参保、100%安置的“三个百分之百”。日前,省长江禁捕办、中国海监江苏省总队分别发来表扬信,对高港区在2020年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退捕工作中取得的显著成效和作出的积极贡献予以表扬。

“三个100%”实现全面禁退

初春的东江社区,泥土中散发着青草的香气,新盖的集中居住区整齐划一,潺潺溪流环村而过,桃红柳绿,生机盎然。52岁的退捕渔民王福荣正在自己的鱼塘里忙活,为新投放的1050斤蟹苗和980斤虾苗调水肥水。“去年养殖的虾蟹供不应求,今年肯定又是好收成。”王福荣开心地告诉记者。

东江社区离江岸直线距离不到1公里,常住人口2534人,村民世代以打鱼为生。王福荣便是其中一员。“从小跟着父亲在船上,鲥鱼、刀鱼、河豚、中华鲟、鳗鱼,什么珍贵的鱼类都见过,那时候鱼多啊,连内河都经常看到野生河豚。”说起近50年来长江资源的变化,王福荣滔滔不绝,“可是随着大肆捕捞,尤其是非法电鱼,造成很多鱼类濒临灭绝,像鲥鱼、鳗鱼这样的珍稀品种已经消失快30年了,长江资源眼见就要枯竭。”2019年,高港区启动全面禁捕退捕工作,王福荣第一个响应,主动交掉渔船、渔具,彻底洗脚上岸。

不打鱼了能干什么?王福荣把目光瞄准了自主创业。他投资40多万元,注册成立泰州市荣泰水产有限公司,承包了社区50亩荒地,自己开挖鱼塘,养起了虾和蟹。“咱们村的河水直通长江,水质好,在这里养殖的虾和蟹是地道的‘江水河虾’‘江沙蟹’,口感鲜美。去年,鱼塘刚起步就获得丰收,上千斤螃蟹河虾很快销售一空。”王福荣算了笔账,平均一亩鱼塘全年的收入可超4000元,50亩鱼塘全年的收入就是20万元,远超之前打鱼的收入。

社区其他退捕渔民见状,也纷纷转产。目前,社区已有200亩荒地被开发为水产养殖区。从渔民变身养殖户,王福荣说,大家找到了新的致富途径,十分享受这个“角色转换”。

“全面禁捕退捕,不光要退得出、禁得住,更要稳得好、能小康。”这是高港区在开展全面禁捕退捕工作之初,便明确的思路。

2019年,按照国家、省市要求,高港成立了区级退捕工作领导小组和退捕工作专班,并设立16个工作小组,制定《渔民退捕工作实施方案》并出台具体操作细则。其中,为切实保障退捕渔民的权益,《方案》推出了一系列普惠政策,如退捕渔民全部进保;无房渔民由社区统一规划安置,危房渔民将原有住房进行拆迁安置;渔民上岸视同征地,政府统一办理养老保险;积极引导渔民就业,开展技能培训等。

截至2019年底,高港累计投入资金6000余万元,全面完成长江段退捕任务,实现了渔民100%退捕、100%参保、100%安置。

“三个管住”守护禁渔成效

清晨6点,天刚蒙蒙亮,高港护鱼队队长赵押宝已和4名队友准时来到江边的巡逻艇上接班,开始新一轮的巡航护鱼工作。

64岁的赵押宝告诉记者,护鱼队现有成员10人,都是东江社区退捕渔民,平均年龄55周岁。自2020年1月1日,高港护鱼队正式成立那天起,他们10个人主动分成两组,每组5人,对班倒,24小时轮流巡江,共同守护这片再熟悉不过的水域。

曾经的打鱼人变身护鱼员,大伙儿心中倍感自豪,尽职尽责,竭力让非法捕捞无处遁形。据统计,在护鱼队员们的共同努力下,2020年,高港共计非法捕捞立案19起,其中“4·5”非法捕捞案被省公安挂牌督查,同时被农业农村部列为2020年首批长江流域重点水域违法捕捞十大典型案例。

全面禁捕退捕后,长效管护是关键。据介绍,为了守护禁渔成效,高港强力实施全面“管住岸”、坚决“管住船”、切实“管住销”的“三个管住”举措,研究出台了《泰州市高港区长江干流水域禁捕工作监测办法》,建立起区、镇(街)、村(社区)三级禁捕网络,在充分发挥护鱼队作用的同时,积极鼓励群众举报,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禁渔氛围。此外,为从“需求端”彻底斩断供应链,执法部门还对餐饮消费场所加强督查,对发现的江鲜,穿透式调查“鱼从哪儿来”,寻根溯源实地摸排,真正形成从“江面”到“桌面”的全链条、闭环式监管。

重建长江健康可持续生态体系,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在充分认识长江“十年禁渔”工作意义的基础上,高港还第一时间建立了主要领导为组长的禁捕长效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和退捕禁捕推进、社会保障、执法整治、市场监管四个专项组。各专项组各司其职、密切协作、协调联动,利用先进的电子手段和信息技术,提高专项执法行动的效率和力度,实现全年“江中无渔船、水中无渔具、市场无江鱼”目标,永葆母亲河生机活力。

标签:
责编:缪钦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