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泰州城区将再现康熙年间“雁宿芦洲”美景
2020-10-14 16:52:00  来源:泰州新闻网  
1
听新闻

芦洲之中,修葺一新的六角亭和粉刷一新的五曲桥。

泰州城北闹市区,隐藏着一湾芦洲小景,这里曾是泰州古名胜“雁宿芦洲”,孔尚任在此留下诗篇。近日,海陵区住建局将其清杂打理、粉饰“梳妆”,修葺一新,再现300余年前“雁宿芦洲”美景。

城区将再现康熙年间“雁宿芦洲”美景

曾为泰州古名胜,孔尚任在此留下诗篇

南宋时期开凿,是重要水利工事

市区鼓楼大桥西南角,有一座芦洲桥,桥和周边商铺、小区共同围成了一方池塘,水面正中是一座六角红亭,通过五曲廊桥与岸边相连,这里便是闹市之中的芦洲小景。

昨日记者在现场看到,工作人员正在对六角红亭的底座进行外围粉刷。亭身色彩艳丽,褐色琉璃瓦做顶,飞檐翘角,红色柱子,加上四周红黄相间的围栏,在一片绿水树荫中显得格外耀眼。五曲廊桥也已全面粉刷,古色古香。

“这里曾是泰州名胜,今已鲜为人知。”我市文史专家黄炳煜告诉记者,芦洲的最早历史可追溯至南宋时期,距今已近800年。

据介绍,清道光时,泰州姜桐轩撰有一篇《芦洲记》,记载着:“宋宝庆间(1225—1227)州守陈垓,勤心民事,开市河、小西湖,芦洲皆其遗迹。”由此可见,芦洲于南宋宝庆年间开凿,当时,陈垓在泰州筑城墙,挖城壕,开市河,兴教育,设仓廪,建景点60余处,造福于民。《泰州志》将其载入泰州史册,称“州人享其利焉”,为世世代代民众所敬仰。

“旧时这里北依城墙,南近积谷仓,东市河沿城东北从东边流来,注入一泓宽阔的池水之中。池水间,有一块较大的陆地,就像环水的半岛,谓之为洲。水洲之间,长满了野生芦苇,昔日文人就给它起了个名字,称为‘芦洲’。”黄炳煜说,东市河水经芦洲后,继续向西从东虹桥、西虹桥、且乐桥下流向北水关,与中市河、西市河汇合进入护城河。在民国初年的泰州地图上,能看到城内有芦洲、王家汪、陈家汪、昭昭汪、游府汪、长汪及小西湖、荷花池、太子港等与水有关的地名。

“这些位居旧城里的水汪,是泰州古地貌及城里先民泄水、理水的杰作,是重要的水利工事,也是泰州老城遇大雨不受涝灾的原因。”黄炳煜介绍,自古以来,泰州城就是一座水城,城里汇聚了多处像芦洲这样的水汪、水塘,或为远古地貌,或为人工开挖,平时无声无息,但每当天阴下雨,尤其是暴雨时节,城里的雨水会通过窨井暗道或地上的明沟,流入相近汪塘,再进入市河。

孔尚任在此会友宴集,留下诗篇

据黄炳煜介绍,芦洲不仅是重要的水利工事,还因风景优美,成为泰州古名胜。

泰州清代文化名人夏荃在其《退庵笔记》里描述了芦洲的美景:“城内东麓有水一方,广数亩,湛然而清净不可唾。每当秋水弥漫,芦苇丛杂,树木阴翳,浴波之鸟亲人,唼藻之鱼可掬,是谓芦洲。水次有老屋数椽,宜饮酒,宜赋诗,宜弈棋。其地不减城西小西湖春雨草堂诸胜。”在夏荃笔下,芦洲水清、鸟多、鱼多、树木多,芦洲水面中间的建筑,是饮酒、赋诗、弈棋的好地方。

不仅如此,夏荃还说到,清康熙年间,著名诗人、戏曲作家孔尚任因治水住在泰州时,常与友人在芦洲宴集,并与泰州的一些文人作《芦洲宴集同人俞陈芳、杜于皇、黄交三、黄仙裳》诗:“城东小林壑,抱堞数楹架。仆仆川上回,稍稍公事暇。所幸离居人,素手握以忽。鬓带楚江云,衣上秦关月。倦言季子裘,或云须贾袍。凉秋亦已凛,落叶飞庭皋。相期保岁暮,可惜盘飧微。天高下征雁,水阔芦花肥。”

黄炳煜说,在这首诗中,作为钦差大臣的孔尚任特别描绘了芦洲美景:“天高下征雁,水阔芦花肥。”把天上的大雁和水中芦花写入诗里,展现出一片诗情画意。由此,引申出“雁宿芦洲”的泰州名胜,并吸引了很多文人墨客前来赏景雅集。

我市将再现“雁宿芦洲”美景

“随着历史变迁,‘雁宿芦洲’的美景也日渐消失。”黄炳煜说,先是泰州画家马呈图买下了芦洲的一块地,在洲上建矮屋数间,取名“芦洲书屋”,用作他的书房与画室。再后来,“芦洲书屋”又改设茶园,名“不浪舟”。

上世纪九十年代,泰州拓宽鼓楼路,在芦洲与积谷仓附近进行房屋开发,保留了芦洲水池,并于水中建造了六角红亭与五曲廊桥。市水利部门又从东城河泵站,将东城河水抽入东北市河,经鼓楼桥下,流入芦洲,再从芦洲进入北城河,不断净化着东北段市河水质,也让芦洲水域常换常清。

“现在,芦洲的水面变小了,芦苇不见了,大雁久违了,连名字都很少有人知道了,十分可惜。”黄炳煜说,如今,海陵区重视旧城遗址的保护,从今年8月起,对芦洲池水进行了清杂疏浚,重新修葺了六角红亭,粉刷曲桥,还将在池边栽种芦苇,竖立介绍“芦洲”的石刻,相信很快能再现300余年前“雁宿芦洲”的美景。

记者 王馨凤 文/图

标签:
责编:芦艳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