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里有温度更有力度
——从政府工作报告看高质量发展苏州之“势”
昨天(1月16日)上午,市十七届人大三次会议开幕,政府工作报告新鲜出炉。
读报告,看数据。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一组组详实的数据,印刻出苏州在2023年留下的坚定足迹,也为高质量发展标注了新刻度。
2023年,是怎样的一年?政府工作报告用三个“一年”来概括:“过去一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也是苏州发展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也因为这一年是如此不凡,报告也坦言“付出了艰辛努力,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
数据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晴雨表”。如何读懂政府工作报告里的数据,如何看待2023年我们取得的成绩,这是清醒认识自己的前提。我们试图从民生福祉和创新发展这两个窗口,来观察过去一年间人文经济学在苏州的最新实践,从中把脉高质量发展的苏州之“势”。
民生无小事,数据会“说话”
发展经济,指标固然是一个反映,但关键要让群众得实惠。
作为一座“有福气”的城市,如何让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福气”惠及更多的新老苏州人,让“福气”成为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底气”?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传递出来的信息令人欣喜。
来看一组数据和事实:
2023年,苏州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分别达到8.2万元和4.6万元,收入差距缩小至1.8:1。苏州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实施城市更新项目192个,完成老旧小区改造93个,惠及居民3.8万户。建成口袋公园和小微绿地252个,新增及改造绿地264万平方米。
就业优先战略深入实施。苏州提供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31万个。建成“家门口”就业服务站207个,持续深化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发放各类就业政策补贴51.8亿元。新增技能人才23.6万人次,城镇新增就业23.2万人,均居全省首位。
社会保障提档升级。苏州市区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提高至每月655元,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每月1115元。累计建成“一刻钟便民生活圈”52个,服务社区居民120万人。加大困难群众帮扶力度,累计发放生活救助金6.9亿元。
“一老一小”服务更加暖心。苏州全市完成家庭适老化改造1.3万户,为1万户空巢独居老人免费安装烟雾报警器。新增养老机构床位1438张、新增托位6700余个。
教育资源布局持续优化。苏州新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37所,新增学位4.6万个,560所公办中小学校教室全部装配空调。守护学生身心健康,中小学校配备专职校医和心理教师实现全覆盖。
健康苏州建设成效明显。新增三级医院2家、三甲医院1家、国家级重点专科4个。推动“先诊疗后付费”,在全国率先建立商业医疗保险“一键式”快速理赔体系。
……
民生无小事,数字不冰冷,数据会“说话”。
这一组组数据,对应的是承诺,落实的是举措,从一个侧面反映的是经济发展的质效。透过这些数据,我们不仅触摸到了苏州这座城市的温度,更感受到了这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力度——正因为促经济稳经济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在过去的一年间,苏州经济没有大起大落,保持了稳步向上向好的势头。唯此,城市的民生福祉方能越发暖意融融、温情脉脉。
这正是苏州发展的“福气”之源,也是我们不断前行的信心之所在。
创新发展带来“深刻变化”
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原动力。面对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新矛盾新挑战,苏州如何顶住压力、迎难而上、攻坚克难?管窥政府工作报告披露的数据,也能找到答案。
这些数据,不仅“含金量”颇高,高质量的“成色”也很足:
创新驱动取得显著成效。全市全社会研发投入达到1055亿元。苏州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57万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突破400家,均位居全国第四。科创板上市企业55家,位居全国第三。苏州全球“灯塔工厂”增至7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达到76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2.5万家,均位居全国第一。
质量效益导向下的增长韧性和发展活力进一步彰显。贸易结构发生重要变化,贸易方式、主体、市场、业态不断优化。贸易新业态多点开花,跨境电商增长75%。
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新增国家级人才215人,入选省双创人才186人、占全省32.6%,新立项顶尖人才团队、重大创新团队13个,高层次人才达到42万人。
……
数据是表象,趋势更重要。
透过一系列全国排名靠前甚至独占鳌头的数据,我们看到的是:实打实的创新之举、创新之果作为新质生产力,持续融入城市运行的血脉纹理,不断激发起苏州经济求新求变的勃勃动能。恰如政府工作报告所说,苏州这座城市的发展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这样的“深刻变化”,成果令人振奋,前景更令人期待——蒸蒸日上的科技创新,争分夺秒的产业升级,激荡起汹涌澎湃的新动能;经济“磁力场”中的各种优势相互交织、各类成就彼此砥砺,必将共同点亮起高质量发展更加璀璨的苏州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