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仓璜泾镇永乐村有一家叫做“青葵”的咖啡店,这家特别的咖啡店位于村里的“海棠邻里驿站”,由永乐村党委、璜泾镇残联牵线搭桥,几位残障人士共同打造,村里免费提供场地和水电基础设施。
在村党委的帮助下,一家小小的咖啡店不仅为村里的残障人士解决了就业问题,也让乡村生活变得“活色生香”。这是永乐村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一个生动案例。
今年以来,永乐村围绕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激活乡村振兴“动力引擎”,聚焦政治、组织、人才、先锋引领,充分发挥组织优势、整合组织资源、凝聚组织动能,不断深化“永攀高峰,乐展红途”党建品牌内涵,实行“党建引领、支部发力、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共建共享模式,打造乡村治理新格局。
一个阵地就是一个“港湾”,将先锋阵地建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
永乐村改建海棠邻里驿站2个、暖蜂驿站2处,打造瑜伽房、书画室、健身房、阅览室等特色空间,设置共享厨房、红色书吧等功能区,配备骑士便利柜、红色便民贴等10项暖心设施,因地制宜启动永乐“红色会客厅”,开展戏曲、桥牌、瑜伽练习等相关活动课程。
依托党群服务阵地,永乐村打造党员15分钟“红色港湾”,为党员群众、快递小哥提供暖心服务,在方便党员每月集中学习的同时,搜集村情民意,拓宽沟通渠道。党建阵地成了党群面对面的连心桥、基层问民情的联络站。
以村民最喜闻乐见的形式,把阵地建在“云端”。永乐村开通红色直播间,通过“互联网+党建”宣传模式,以辖区党员、群众为对象,党员干部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退役老兵再话当年的军旅岁月、热心群众发挥才艺表演的特长,展现红色教育、知识分享、法律宣传等内容。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将组织链条延伸到“神经末梢”
永乐村成立党员乡贤议事厅、老书记工作室,党员代表深入田间地头,畅通村民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的通道。同时,组建海棠先锋队伍,制定常规、代办、志愿3张服务清单,编织近邻红色网格,凝聚亲邻红色力量。
有了党员先锋,村里的大事小情有了“主心骨”。在国土空间整治这场“耕心”之旅中,永乐村党员代表以“铁肩膀+大脚板”做好走访调查、沟通协调,帮助村里用8个月时间完成永乐老窑厂的拆迁工作;姚品良、倪善明等27名老党员组成“老骥追梦”先锋服务团队,常年开展周末课堂、七彩夏日、缤纷冬日等青少年校外辅导活动……
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将“红色堡垒”建在重点工作一线
永乐村以“一支部一品牌”焕发基层党建工作新活力,“乐意先锋行动支部”“企业家联盟行动支部”等五个行动支部分别与太仓市水务集团、统计局、法院等17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两新”组织党支部结成党建联盟,不断扩大党支部“红色朋友圈”。
在党建“同心圆”的引领下,各党支部分享工作资源、交流工作经验,通过小区污水管网及提档建设、企业政策宣传、法律服务咨询等不同形式的共建活动,在慈善公益、社会民生事业、矛盾调处等方面,发挥企业家联盟的无私奉献精神、乐意先锋的志愿者服务精神、各行业专家的“工匠精神”,激扬红色动能,为群众办实事、解民忧。
一个个阵地、一面面旗帜、一座座堡垒扎根在田间地头,将服务力量汇聚在一线,“党建+”的“涟漪效应”在永乐村层层扩散。
永乐村持续开展法治型党组织建设,搭建“党建+议事+调解”新模式,打造“援法议事平台”,建立“百姓说事点”,以乐意先锋支部为关键主力点,链接司法所党支部、乐意先锋党支部、党员中心户三级组织治理体系,化解村民们的矛盾纠纷,共建和谐家园。
以村民需求为导向,永乐村打造“乐源”共享空间,启动“社区营造计划”,运用“党建+”引领下的多元参与自治模式,聚集文化能人,组建一批特色村民文化团队,在多位“社区主理人”的带动下,让农村生活更具活力与色彩。□苏报驻太仓记者 周哲 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