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苏绣+运河文化!41项国家级非遗绣上4米长卷
2023-04-14 10:30:00  来源:引力播客户端  
1
听新闻

4月13日,刺绣大师姚惠芬团队耗时2个多月绣制完成的苏绣长卷《千里运河非遗大观长卷》从运河城市苏州送往运河另一端的河北沧州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

《千里运河非遗大观长卷》部分(完整作品请至文末查看)

《千里运河非遗大观长卷》以千里大运河为纽带,将金漆镶嵌、北京面人郎、京绣、京剧、相声、天津时调、定瓷烧制技艺、杨柳青木版年画、衡水内画、武强木版年画、天津泥人张、吴桥杂技、鹰爪翻子拳、冀南皮影戏、沧州武术、鲁锦、洛阳牡丹花会、豫剧、东昌府木版年画、汴绣、光山花鼓戏、洛阳宫灯、泰山皮影戏、苏绣、缂丝织造、木偶戏、蒸馏酒传统酿造、桃花坞木版年画等41项国家级非遗项目呈现在长达4米的绣布之上。

这幅绣品的创作自今年立春开始,历时2个多月终于完成。在这期间,姚惠芬率领15个绣娘夜以继日,以针为笔,以丝线为墨,每天都刺绣十五个小时左右,她们以常人难以想象的“工匠精神”一丝不苟、精细完美地完成了平常五六个绣娘需要一年才能完成的刺绣工作量,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刺绣速度纪录。

在绣制《千里运河非遗大观长卷》之前,姚惠芬对于原设计稿上存在的诸多问题与设计师进行了反复沟通,修改了许多不合理及有缺陷的地方,使刺绣图稿更趋完美。在刺绣过程中,姚惠芬针对设计稿中呈现的多种色彩进行了许多方面的调整,使其更符合苏绣创作“精、细、雅、洁”的审美要求。

针对此长卷中的人物、房屋、桥梁、船只、树木等诸多细节,姚惠芬与绣娘们采用传统平针绣的齐针、接针、滚针、套针、施针、打籽针等十多种针法并结合乱针绣的一些针法进行精工细绣,充分表现其特征与美感,将从北京至杭州沿大运河一线的非遗项目、民俗风情、标志建筑、沿河景色等都纤毫毕现地精绣了出来,圆满地反映出了新时代大运河的文化气象,呈现出一幅丰富生动的运河图景。

姚惠芬表示:“如果我们把千里大运河比喻为一把折扇,那么,千年文明就是它的扇骨了。折扇打开,一面是千里运河的锦绣山水,一面是生生不息的中华文化传承。”如今,轻扬折扇,精美的苏绣徐徐展开,诉说着文化的延续、艺术的不朽。在苏绣《千里运河非遗大观长卷》里,精细的丝线取代了笔墨,将千年传承至今的一个个非遗项目尽现其上,生动活泼、美轮美奂。

姚惠芬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绣)代表性传承人、正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姚惠芬出生于苏州刺绣世家,师从近代“仿真绣”大师沈寿的第三代传人、苏州刺绣研究所牟志红老师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任嘒閒先生,从艺四十余年,所创作的苏绣艺术作品曾多次获得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奖及中国工艺最高奖“山花奖”,并荣获“江苏大工匠”、“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中国非遗年度人物”等荣誉称号。她首创了“简针绣”刺绣技法,其作品被中国丝绸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美国波士顿博物馆等国内外多家博物馆收藏。

苏绣发源于苏州这座与运河相依相生的城市,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这幅大运河非遗绣品不仅展现了苏绣匠心独具的工艺之美、运河串珠成链的非遗之美,更是为新时代大运河文化赋能的一种创新形式。滔滔运河之水催化了沿线城市的经济繁荣,开放包容、海纳百川、与时俱进、生生不息的大运河精神影响着沿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延续发展,大运河非遗的传承创新也将助力大运河文化的推广与传播,进一步彰显运河文化魅力。

(苏报融媒记者 刘晓平 顾玲 通讯员 小吉)

这是一次苏绣与运河文化的碰撞,金漆镶嵌、北京面人郎、京绣……41项国家级非遗项目,纤毫毕现地呈现在4米绣布之上,既展现了苏绣匠心独具的工艺之美,更展示了运河串珠成链的非遗之美,一起来欣赏这幅绝美长卷吧。

标签:物质文化遗产;作品;运河串珠成链
责编:胡悦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