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降温天“护体窍门”快收藏
2022-11-29 10:50:00  来源:姑苏晚报  
1
听新闻

温度降了,病毒却仍然十分活跃,呼吸道疾病又到了高发期。专家提醒,市民近期出门别忘遵守公民防疫基本行为准则,戴口罩、勤洗手、用公筷、合理膳食和运动。自己做好个人防护,也是为家人、为他人负责。

呼吸道冬季“脆弱”

口罩挂手臂上可能失效

“近日昼夜温差大,呼吸道疾病患者相比前两个月增多了三四成。”苏州大学附属独墅湖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主任医师曾大雄介绍,秋冬季正是呼吸道疾病高发时段,目前就诊患者的症状大多为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咳嗽、咳痰、鼻塞、流涕等。

曾大雄提醒,实践证明,戴口罩、减少外出、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处、家里多通风等,依然是预防呼吸道疾病最有效的手段。在商场、超市、电影院、露天广场、剧场、公园等室内外人员密集场所时,乘坐厢式电梯和飞机、火车、地铁、公交车等公共交通工具时,在餐厅、食堂处于非进食状态时,在医院就诊、陪护、接受体温检测、查验健康码、登记行程信息等健康检查时,以及出现鼻咽不适、咳嗽、打喷嚏和发热等症状时,均应规范佩戴口罩,尤其是老年人和有基础性疾病患者,建议外出全程正确佩戴口罩。

“坚持佩戴口罩,现在已经成为市民的共识了。但是也经常看到不少人用餐时,将口罩挂在手臂上,这种方式是错误的。”曾大雄表示,临时摘下的口罩挂在手臂上,会沾染细菌或微生物,失去保护功能。正确存放、携带口罩的方式是,随身携带口罩包装袋,将口罩朝内对折放置在包装袋内,同时每个口罩累计佩戴时间不超过8小时。

如何正确佩戴口罩?曾大雄介绍,佩戴和摘除口罩时要洗手,摘除口罩时不用手直接接触口罩外表面。同时,分清口罩的正、反面,保持深色面朝外。金属条一侧在上,按压金属条使之紧贴鼻梁,使口罩与面部紧密贴合,口罩要遮盖鼻、口和下颌。此外,口罩弄湿或弄脏后应及时更换。

不建议用盆洗手

流动水揉搓起码要20秒

“从小就知道,勤洗手是个好习惯。”38岁的庄先生说,自己仍能想起童年弄堂墙上张贴的“讲卫生、勤洗手”宣传海报;如今,他11岁的娃在学校学会了“七步洗手法”,回家还会把“内、外、夹、弓、大、立、腕”七步口诀教给爷爷奶奶。

“双手容易滋生细菌、传播病毒,正确洗手可以有效预防疾病。”苏州市中医医院感染管理科科长蔡丽梅表示,不是只有手脏了才需要洗手——做饭前,吃饭前,便前,护理病人前,触摸口鼻和眼睛前,要洗手或手消毒;外出返家后,护理病人后,咳嗽或打喷嚏后,做清洁后,清理垃圾后,便后,接触快递后,接触电梯按钮、门把手等公共设施后,要洗手或手消毒。

“洗手看似简单,但大家未必真正会洗。搓泡时间短、冲洗遍数少,还有象征性地用水冲冲、甚至用盆‘意思’一下,并不符合正确洗手的基本要求。”她建议,洗手时使用流动水和肥皂或洗手液,每次揉搓20秒以上,确保手心、手指、手背、指缝、指甲缝、手腕等处均被清洗干净。“不建议大家用盆洗手。如果洗手时盆里的水已弄脏,甚至多人合用一盆水,那手被污染的程度会更严重。”

蔡丽梅还提到,没有水源洗手时,可使用手消毒剂保持手卫生,实在不行用消毒湿巾擦手也是可以的。

开水烫碗没啥用

共餐可传播多类细菌病毒

“现在在外聚餐使用公筷,已经是我和小姐妹之间的习惯了。”园区白领朱伊宁介绍,疫情之后,大家用餐安全意识提高了,每次和朋友出去吃饭,都会自觉地在面前放一双公筷。“分餐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小伙伴负责。”

分餐到底有没有必要?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副主任医师黄燕表示,坚持公勺公筷、分餐分食好习惯,守好食品安全“防疫线”是公民防疫基本行为准则之一。每个市民都要以身作则,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无论是在外聚餐还是在家吃饭,都建议使用“公筷公勺”,保持个人防护好习惯,尤其要注重防控细节。

黄燕介绍,有句话叫“病从口入”,共餐制最大的弊端在于增加疾病传染的风险,在用筷子或勺子取食的过程中,就餐者的唾液直接接触筷勺,引起交叉感染,增加了共餐者感染幽门螺杆菌、甲肝病毒、诺如病毒、轮状病毒等传染性疾病的风险。

“树立公筷夹出新‘食’尚,需要大家改变传统观念。”黄燕提醒,在家就餐时,家庭成员要固定餐具,既可以每人配备公勺公筷,也可在每道菜旁摆放一双公筷或一把公勺。同时,根据家庭成员的人数、年龄和活动强度,确定饭菜总量和营养搭配,按需适量取餐。在外就餐更应主动分餐,使用公用的筷子、勺子或叉子进行分菜,餐后剩余食物打包或分装时也应使用公勺公筷。用餐时避免大声说话,不剔牙不咂嘴,取菜不挑不拣、不互夹菜,尽量降低接触性传播。特别是对于抵抗力较弱的孩子,应自备餐具。

对于有的市民在外聚餐,喜欢用开水烫碗筷的习惯,黄燕解释,这更像是市民的心理安慰,餐具上如果存在引发疾病的病菌,需要100摄氏度沸水持续作用5分钟左右,才能起到杀菌效果。短短十几秒的热水烫洗,只能清洗表面的灰尘,远达不到杀灭细菌的要求。比起开水烫碗,想要预防疾病,更应该做的是使用公筷公勺、实行分餐制。

“少吃不动”非平衡

保持膳食搭配和健康体重

加强自身抵抗力,应该怎么吃?怎么动?苏州科技城医院营养科主任医师王颖给出的建议是,坚持谷类为主的平衡膳食模式,同时,蔬菜水果、全谷物和肉蛋奶是平衡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来说,每天摄入适量谷类和肉鱼虾蛋,300-500克奶,不少于300克的新鲜蔬菜,深色蔬菜应占一半;摄入200-350克的新鲜水果,“这里要注意,果汁不能代替鲜果。”

王颖表示,“管住嘴,迈开腿”二者互为补充,缺一不可。“少吃不动”不是平衡、健康的生活方式。各年龄段人群都应食不过量,保持能量平衡,日常坚持适合自己的身体活动。“经常对着电脑的办公族,要减少久坐时间,每小时起来动一动。”老年人可适当增强自身柔韧性和平衡,不要尝试过于激烈的运动,此外应时常监测体重变化,使体重保持在适宜的稳定水平。 “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增强自身机体免疫力,抵御包括呼吸道疾病在内的各类疾病。”她提醒市民,平日要加强身体锻炼,坚持作息规律,保证睡眠充足,保持心态健康;健康饮食,戒烟限酒;做好每日健康监测,有发热、干咳、乏力、咽痛等症状时,在做好个人防护前提下,及时就近前往医疗机构按规范程序就诊。本报记者 陆珏 周函

标签:
责编:邵佳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