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重塑善治肌理 注入发展活力
2022-09-21 12:07:00  来源:苏州日报  
1
听新闻

苏报驻太仓记者 顾志敏 周哲

今年夏天,太仓市浏河镇闸北社区东海二村小区内,满地落花残叶、飞絮到处飘动,招惹来不少蚊虫,居民们常常不敢开窗。通过走访调研,社区“海棠先锋”王林付将情况上报给社区党组织,通过多方协调,将小区内所有树木进行了修剪,解决了居民的烦心事。

飞絮虽轻,民心为重。一件微实事,体现出的是浏河镇举轻若重、精细高效的善治肌理。

自2017年入选江苏省第二批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序列以来,浏河镇坚持党建核心引领,通过整合行政资源、再造业务流程,建立起政务服务便捷高效、基层执法规范有力、社会治理科学精细的行政管理体系,以体制机制的创新优化为社会发展打开空间、注入源头活水。

整合资源再造流程

打通政务服务“最后一米”

“业务全部通过线上流转,网上办结,太方便了!” 8月1日,太仓浏河镇德味满面馆的经营者陈先生通过“太仓一网通办平台”,同步办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等多个事项的注销,成为苏州市首个完成“1+N”线上注销流程的个体工商户。

审批服务窗口是企业群众办事的“最后一米”,能不能办成事、好不好办成事是居民获得感和幸福感的最直接体验。

以往,受限于沟通协商机制不健全、部门壁垒、“信息孤岛”等问题,审批手续多、排队时间长、办事来回跑成为企业群众办事的痛点难点。其背后,是乡镇条块分割、职能碎片化的现实困境,造成服务能力无法匹配群众需求。

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带来了破题的契机。

2018年12月,浏河镇行政审批局挂牌成立,对照赋权清单,统筹机构设置,强化要素整合,推动业务办理流程再造,全力做优“一窗、一网、一表”文章,让群众少跑路、好办事、不添堵。

服务融合“一窗通办”。市场准入、投资建设、民生服务等三大领域行政许可服务事项完成综窗化集成,相关工作人员全部实现归并,群众办事只跑一次。

科技赋能“一网通办”。依托线上审批渠道,企业开办7个环节半日办覆盖率超80%;个体工商户“零材料提交”智慧审批,营业执照“十分钟”即可打印出证……

事项整合“一表通办”。“出生一件事”“身后一件事”等“一件事”专项向村(社区)推广覆盖。只需一张申请表,材料一次收齐、批复一键复用。

为把基层党组织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改革动能,浏河镇在“一办八局一中心”各党支部成立“红帆领航团”,推进“党员活力”“支部动力”“党群合力”三年提升工程,打造“江海红帆”党建品牌。

通过推行“党建领航+”工作模式,浏河镇行政审批局从红色团队、红色阵地、红色服务三个维度出发,聚焦行政审批改革的“难点”“堵点”“痛点”,由党员干部带头认领重点改革任务,把“办实事”融入日常、抓在经常。

这组数据是浏河镇审批服务提质增效的证明——

截至目前,浏河全镇共有效承接180项行政许可、服务类权限,行政许可、服务累计办件65.67万件,按时办结率100%,办件满意度99.9%。

强化队伍提升水平

“接稳用好”执法权能

近日,浏河镇综合行政执法局执法人员和社区垃圾分类专管员组成检查组,对居民小区垃圾分类情况进行检查,对基础设施设置、收集点日常维护、分类投放准确率等情况进行打分,对限期未整改的物业管理单位立案处罚。

“通过改革,我们的执法行动有了依法依规的抓手,曾经‘看得见管不着’的难题有解了。” 浏河镇综合行政执法局局长叶友江说。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以来,浏河镇综合行政执法局共承接674项集中下放行政处罚权限,涉及住建、国土、水利等7个相关部门。

大批权限下放固然解决了过去治理体系中权小责大、“小马拉大车”的困境。但是这些权限能不能“接得住”、怎么样“用得好”,仍然需要实践来考量。

怎么做?叶友江找到了两个关键点:队伍建设、执法水平。

权限接不接得住,关键在人。浏河镇深入推进综合执法改革,建强执法“一队伍”,以“4+2+X”模式划分3支综合执法队伍开展片区执法,在水利、国土、住建、人社、城管、农委、卫计等7个领域全面开展执法实践,着力打造全能型执法队伍。

用不用得好取决于执法水平。浏河镇推行每月执法案件研判例会制度、行政执法责任落实制度和每月评议考核制度,积极开展执法队员业务培训,不断提高执法水平,同时落实装备保障,提高队伍执法效率和质量。

此外,浏河镇还打造行政执法平台,整合案件调查、案件处置、诚信监管、数据分析等模块;出台《浏河镇重大行政执法决定法制审核暂行办法》《社会协同监管制度》等政策,强化各办、局及条线部门的联合奖惩,为规范有力执法提供平台支撑和机制保障。

截至目前,浏河镇综合行政执法局行政处罚累计办件15020起,办结率100%,执法案件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零发生”。

“智慧大脑”+“三维网格”

织密社会治理网络

听海路东侧道板上,有人停放电动三轮车占道经营;东海二村的垃圾分类收集房旁,有人乱扔垃圾……浏河镇的重点区域街道上,一件件违规行为被离地约4.2米的“电子网格员”清清楚楚看在“眼”里。

这是浏河镇布局建设的AI智能分析摄像机,可以捕捉识别占道经营、乱扔垃圾、车辆违停等各种违规行为画面,全天候24小时进行抓拍取证。

除了“电子网格员”之外,浏河镇还有专职专业网格员、巡查人员围绕54个微网格,在街头巷尾、企业车间开展巡查;16处高空鹰眼覆盖全镇68平方公里,作为网格化巡查的“补丁”,弥补人工巡查的盲点。

网格是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自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以来,浏河镇统筹协调网格化管理,加强信息化、数字化建设,织就一张全方位、无死角、无盲点的三维化治理网络,围绕市容管理、安全生产、环保、市场监督等专业网格,开展21大类327项全领域社会治理。

与前端治理网络相辅相成的,是后台数据集成的“智慧大脑”。

浏河镇依托大数据云技术,完善“智慧浏河”指挥中心平台,形成“1+4+N”的功能架构,深度集成经济发展、农业农村、城乡建设、社会治理等数据信息。平台对接太仓安监系统等13个实时数据接口,叠加国土、建设等162个专题空间图层,可调取信息达400万条。

此外,浏河镇各党组织深入挖掘“海棠先锋”,每月开展走访活动,党员先锋的身影出现在基层治理的角角落落。以“书记项目”为依托,各党组织打造“党建+”“邻里+”治理品牌集群,高效推进小区管理、楼道治理等工作。

“我们将继续做好新一轮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承接工作,坚持党建领航,努力完善政务服务、综合执法等制度建设,形成更多有引领性的创新机制,更好满足群众对社会、生态、民生领域的多元化需求。”浏河镇党委书记徐洪明说。

标签:
责编:唐可垚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