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地区的饮食总是有着非常鲜明的时令特征,这几天,老苏州们翘首以盼的“南荡芡实”正式上市!
“第七届中国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
“江苏省名特优新产品奖”
南荡芡实名声之亮、名气之广,离不开娄葑街道芡农们祖祖辈辈的耕耘。
7月末8月初,头茬南荡芡实进入成熟期,在素有“鸡头米专业村”之称的群力社区,芡农们披星戴月,纷纷开荡。
弯腰用手在长满倒刺的叶片下摸出成熟果实苞,迅速用竹刀割下,做上记号,装进网袋......晨曦初照的太湖横泾水田,68岁的芡农钮忠男穿着厚厚的防水裤,正跋涉在水深没膝的芡实田里。
据悉,钮忠男从少年时就追随父辈种植芡实,至今已有50多个年头。
“今天的收获还不错,差不多每袋三四十斤吧!”钮忠男介绍,南荡芡实的采摘要严格遵循成熟周期进行,当下最好的采摘周期是“七日两头打”,成熟一批采收一批。从7月底开采到10月上旬结束,一共可采11茬。
为了保证最佳口感
出水的“鸡头”
必须当天就要剥成鸡头米
清晨七八点,位于群星二路东边的南荡芡实加工市场已是一派繁忙景象。此处占地2万平方米,共有901间芡实加工棚,许多凌晨摸黑去田里完成采收的芡农已经将一袋袋芡实果运回,全家老少都围在一起加工。
更有不少来自葑门横街、里河、湄长路、胥江、娄门桥等农贸市场的经营户闻讯而来,争相收购。
俗话说“十斤蓬剥五斤子,十斤子剥两斤米”,手剥鸡头米的过程耗时耗力。首先须将“鸡头”一一打开,洗净橙色鸡头籽外面那层黏黏的“衣”,再戴上剥粒神器——“铜指甲”,小心地剥出藏在壳内的鸡头米。
尽管如今芡实加工已基本实现机械化,不少芡农都配套使用上了筛选机和剥壳机,但机械化操作只适合加工芡实“剥胚”、“老粒”等,不适用于加工柔嫩多汁的芡实“大旦”和“小花衣”。
手剥的鸡头米可保留米仁外一层浅黄色的衣,不仅形状更完整,营养也得以保全。因此,手剥鸡头、现剥现卖仍有广阔的市场。
玉指剥珠明,粒粒皆辛苦
鸡头米“贵”
就贵在了这精细的手工活上
其实早在300余年前,清朝词人沈朝初就云:“苏州好,葑水种鸡头,莹润每疑珠十斛,柔香偏爱乳盈瓯,细剥小庭幽。”可见那时南荡出产的鸡头米就已颇有名气。
词中的“葑水”指的是葑门外的南荡,也就是娄葑黄天荡。
一带群力、星湾、葑谊、金益、独墅湖等社区都是“南荡芡实”的发源地。
尽管现今黄天荡一带城市化后已无荡可种,但近年来群力这个芡实专业村通过“走出去”,仍然保持着700户以上的芡农数量。
娄葑街道阳西农场,太湖附近横泾、临湖、东山一带农田已成为群力芡农再创业的热土,“南荡芡实”这棵“致富苗”在“移栽”后依旧生机勃勃。
今年,群力社区共有750余户种植芡实,种植面积达8000余亩,预计产值可达8000万元。
最是江南秋八月,鸡头米赛蚌珠圆。对于讲究“不时不食”的苏州人来说,清韧而丰腴的鸡头米就是严守岁时的生物钟,抓住了这“稍纵即逝”的美味,就是留住了整个秋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