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瞩目的“2020年达蒙鲁尼恩量化生物学博士后世界杰出青年科学家大奖”近日揭晓,今年全世界仅有三位从事癌症科研的杰出青年科学家获此殊荣,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2008届高中6班毕业生朱天怡以最高分获全体评委全票通过,获24万美元的奖学金。
(△朱天怡在康奈尔所在城市Ithaca的Cayuga湖畔)
朱天怡
“2020年达蒙鲁尼恩量化生物学博士后世界杰出青年科学家大奖”获得者
●苏州十中2005届初中毕业。
●苏州十中2008届高中毕业。
●本科以甲等荣誉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生物化学专业。大学期间得到加州理工本科研究奖学金和裘搓基金会剑桥大学研究奖学金,分别得以在2011年和2012年暑假赴加州理工和剑桥大学进行暑期科研和学习。
●2013年获得香港裘搓博士奖学金并进入康奈尔大学后攻读博士并于2019年获得计算生物学博士学位。博士期间从事生物学统计模型的建构以及对癌症表观基因组的分析,发表大约10余篇论文,其中代表作发表于自然遗传学杂志。
●2020年初获得裘搓博士后研究基金并加入斯隆凯特林癌症研究所从事博士后工作至今,今年获得达蒙鲁尼恩量化生物学博士后研究基金。
我的中学生涯
回想在十中这初中高中六年的时光,我觉得可以用自主和快乐来总结。最近,翻阅起高中时期写的作文,突然感到我在十中高中时期找到的兴趣和形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雏形经过十多年辗转多个城市和国家之后并没有太大变化。
反观自己,我觉得高中和大学时期是人生观和价值观至关重要的时期。从事科研工作近十载,遇到无数挫折和挑战,一路以来是兴趣和价值认同支撑并推动我前行。我觉得这和我在十中高中时期逐渐对科学产生兴趣,以及了解到科研对社会的价值是密不可分的。
我在高中时期智商不是同届最高的,成绩也不是最好的。除了完成布置的作业,我几乎没有花太多额外时间在做题上。可能当年十中给我的学习压力没有很大,尤其高一高二的时候。我的成绩大概是在班级前五,年级前二十左右。可能也正是因为高中没有受到过高的课业压力,让我到了大学不但没有放松,反而有了更多的动力去学习和从事科研。
我在高中时期参加过一些竞赛兴趣小组,但心态基本是以拓宽知识面为主,因此也没有花时间在做题上。印象最深的是当时偶然机会参加了生物竞赛,由于运气比较好拿到了唯一的复赛资格(我是物理化学班,生物并没有生物班学得深入),当时我的生物任课老师杨桂蓉老师义务对我进行一对一的辅导,让我有机会更深入体会到生物现象的神奇,因此也在潜移默化中为我大学决定学习生物化学做了铺垫。
我虽然成绩不是最好的,但是我经常会有一些天马行空的想法。我初中的时候就喜欢看各种科普的杂志,爱好天文,经常和几个同学扛着简陋的望远镜到处去做观测。初二有了物理课之后,每次下课就围堵物理老师问各种关于光速和黑洞的问题。到了高中这种喜欢想问题的习惯一直持续。曾经自己捉摸着想要做个火箭模型,于是就尝试查阅各种资料,当时的互联网还没有现在这么发达,很多时候还会去买书来看,忙得乐此不疲。虽然最后出于安全考量,并没有真正付诸实践,但是还是在过程中学到很多知识。后来高中学习了电磁学之后更是日夜思考麦克斯韦方程组所描述的本质,也喜欢和同学探讨这类问题。虽然当时并没有足够数学基础去理解深奥的物理问题,但高中时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也让我养成了长时间深度思考的习惯和能力,给日后的科研生活打下了基础。我并不反对做题,相反我会鼓励出于兴趣去做题来培养长时间深度思考的能力。因为即使将来不从事科研,掌握能够不依赖直觉而是通过逻辑思考去分析问题的能力,对日后的生活和决策也是非常重要的。
除了保持对自然科学的兴趣之外,在高中我得到的另一个让自己受益终身的宝藏就是找到并发展了对古典音乐的兴趣。我从高一的时候开始痴迷古典乐,并且萌生了想学钢琴的念头。由于当时家里还没有买钢琴,对我这个半路出家的大龄琴童,当时的音乐老师很鼓励我,经常让我课后练一会儿琴,后来我午饭之后也会去借钥匙“溜进”琴房练琴。古典音乐和钢琴对我来说有两层意义:第一是让我学会了欣赏美,这种能力在我后来深入学习数学和统计之后越发让我体会到了抽象世界的美。也随之让我反向思考,从数学的角度重新理解音乐的美。第二,弹琴让我更容易进入一种近乎冥想的“心流”的状态,在一天高强度的科研工作之后,能放松下来重新整理自己的大脑。找到一个课余爱好可以极大地提高人生的幸福感。因此我非常鼓励学弟学妹们在高中头两年利用课余时间找到一个能让自己受益终身的爱好。
另外我高中时期花了很多时间自学英语,并考了雅思托福和SAT。这让我的词汇量和阅读能力基本能达到美国高中生的水平。这为我后来在海外的科研生活扫除了语言障碍。对于未来有心出国深造的同学,可以在高中开始提高词汇量和培养阅读的能力。
(△在大峡谷国家公园)
我本科开始的学习经历
我于2008年毕业之后进入香港中文大学攻读生物化学学士学位。由于是兴趣使然,相比高中阶段的放任自由,本科期间我几乎花上了所有的精力在系统的课业和科研训练上。除了专业课基本都拿到了最高分之外,随着本科后期科研兴趣逐渐偏向数学和物理相关的方向,我选修了许多物理系的课程,并也能通过自己不断钻研拿到全班最高。这让我意识到如果有兴趣,人的可挖掘潜能是很大的。反过来,我也观察到有许多省市的状元由于被高考压得太厉害,到了大学没了外界压力反而就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最后只能勉强毕业。回观自己的本科生活,让我非常庆幸的是,虽然本科期间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实验室里度过,中文大学的通识教育让我获得了全方位多角度的知识视野。这点中文大学可能比很多美国藤校做的还要好。大学期间我在通识教育方向修了中国传统文化、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天文学、材料学等多个学科的课程。这些课程构成了我了解社会和了解自我的一个框架,在日后的许多各种个人决策中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自2013年进入研究院之后我彻底更换了研究的方向,开始从事癌症生物和统计学习的交叉领域的研究。选择这个领域是出于想运用数据科学的方法解决最具有挑战性的癌症生物学问题,从而找到新的癌症治疗的思路。刚进入研究院的头两年我并没有急于开始研究,而是选择用大量的时间去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由于我不是数学科班出身,研究院的头两年我除了自学概率论之外,还选修了本科生高年级的一些理论数学和计算机课程。这也得益于康奈尔大学强大的理工科课程资源。个人的兴趣和我在高中和本科阶段养成的长时间深度思考的习惯也是我能顺利完成这些基础理论课程的关键因素。
在康奈尔的最大收获还是认识了让我受益终身的导师Charles Danko教授。和Charles相处的让我在很多方面都获益匪浅。除了他对科研的严谨和对学生的鼓励之外,更感染我的是他对科研工作能永远保持的热情和乐观的态度。而这是极其不容易的。因为科研(尤其是生物相关领域)的研究周期极长,绝大部分的尝试都得不到即时的反馈,更多时候则是冗长的试错。因此能够长期保持乐观要求一个人必须对科研有极大的热情。在康奈尔,我看到很多和Charles一样杰出的科学家,他们都是对科研怀有极高的热情,并且不论资历多高永远有着虚怀若谷的求知欲。许多头发花白的老教授甚至会去本科生的课上旁听学习新领域的知识,他们的榜样都让我受到极大的感染。
(△Danko实验室的初期成员)
(△与导师Charles Danko教授的合影)
(△庆祝毕业答辩通过)
我博士后的经历
我于2020年年初放弃了哈佛大学的博士后入职邀请,转而加入了斯隆凯特林癌症研究中心 (Memorial Sloan-Kettering Cancer Center)。该中心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私立癌症中心。其历史上出过10多位美国科学院院士和诺贝尔奖得主,全美肿瘤学科排名前一或二位。在我博士后工作的第一年里,我提出了运用统计模型去分析细胞类型是如何在空间分布上构成肿瘤的微环境并且影响癌细胞生长的算法。这套算法模型通过激烈的角逐,得到了达蒙鲁尼恩量化生物学(Damon Runyon Quantitative Biology)评审委员会的全票最高分通过,成为今年全球三位获奖者之一。该基金是最知名的癌症研究基金。到目前为止,该基金已经投资了超过3.6亿美元,资助世界上超过3700位杰出青年科学家从事癌症相关研究。这些被资助的科学家当中后来获得诺贝尔奖的就有十几位,大量的科学家已经成为或正在成为全球癌症研究的领军人物。这个奖项会支持我未来三年的科学研究。我希望未来我本人以及更多生物学家能通过我构建这套算法,揭开更多癌症的生长转移以及耐药机理,从而为新一代药物开发打下基础。
(△于斯隆凯特林癌症研究中心和同事和导师的合照)
给高中学弟学妹的话
高中是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段。在这个阶段我鼓励大家有意识地开始寻找自己的兴趣(enjoy),探索自己擅长什么(good at),以及了解各个领域和方向对未来的社会的贡献(good to the society)。我观察身边做出成绩并且过得幸福的人,大致都结合了这三点:他们擅长的领域正好是自己喜欢的领域,并且这个领域能确实能给社会创造价值而不只是为他们自己创造了财富。我把这个模型称为egg模型:一个人在事业上的幸福感等于E G G这三项的乘积。
★首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何一个领域能做到前10%的需要的专业能力,但如果要做到前1%,在能力之外必须有发自内心的兴趣,才能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我很庆幸的是我在高中就找到的自己的兴趣,并且持之以恒一路坚持。我不鼓励为了高考而填鸭式的学习,牺牲掉很多生活和学习的乐趣。在这点上,我很感激十中当年给了我一个相对轻松的学习环境。我个人认为,对高中生来说,高考固然重要,但从长远来说保持对事物的好奇心,能消化但不满足于书本和老师教授的知识,以及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更为重要。而这一切都是以兴趣为基础的。中学时开始找到的兴趣和树立起的志向将帮助一生。高考不只是终点而更是起点,高中学习的目的应侧重如何更好地为这个新的起点做准备,而不只是为了奔向终点。学习是一个人一辈子的过程,很多中学成绩好的学生进入名校后表现明显不如那些因为兴趣而读书的同学,因为前者在没有外界压力下读书的动力不足。
★其次,探索自己擅长什么是一个重要的了解自己的过程。如果今后所从事的职业不是自己所擅长的领域,那必然是事倍功半,自己也会痛苦。比如如果没有数学天赋,智商达不到一定水平,是很难做数学和物理的理论研究的。即便本科读了相关领域最后大概率也会转行。但是没有数学天赋的人可能会有别的领域比如艺术和人文方面的才艺。我个人在非专业领域内最喜欢的是理论物理,除了在本科选修了物理学的基础课程外,我还会在闲暇时间上很多网络课程。由于我的数学基础比较扎实,我可以理解所学的内容,但我自知智商达不到从事理论物理研究的要求,于是我不会选择勉强去从事这方面的工作,而是选择仅仅把他作为闲暇时间的爱好。因此我鼓励大家在初高中阶段可以更多探索自己擅长的事情,对于不擅长的事情在未来的择业方面不必强求。
★再者,如果想在人生尺度上得到更多的幸福感,对我个人来说需要从事一些尽可能能够帮助到他人的工作,而不只是满足于得到更多的个人成绩。旅美近十载,我最深的感受就是的美国精英文化中强调的领导力和对社会的影响力,其中包括对社会公共事业的贡献。美国大学主要的资金来源是校友回馈,校友们希望能够通过这种方式回馈自己的母校和回馈整个社会。多次资助过我科研的香港裘搓基金会和这次资助我的达蒙鲁尼恩基金会都是由个人或民间成立的基金会。同时我也很庆幸作为科研工作者,能够通过做有用的研究直接参与贡献社会。择业对高中生来说还比较遥远,但我鼓励学弟学妹们观察,了解并思考每个领域对社会的价值。每个人对价值的定义都不一样,因此我不做价值观判断。只希望大家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社会带来积极的影响。
★最后,我给高中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两个比较可操作的建议。我不鼓励高中就一定要明确知道自己以后想学什么做什么。在中学学那些课程,只是打一个今后继续学习的基础而已,并不意味着只有那几个专业可以选择。美国在过去的10年里,新出现的专业占全部专业数量的20%左右,而这些专业很多代表了未来。我所从事的领域也是近10年才开始兴起的交叉学科。事实上美国的大学前两年都不要求决定专业,而是鼓励学生在本科头两年培养综合能力更多了解不同学科。
尽管如此,我认为有两种重要的能力是在高中就可以开始培养的,可以用两个R来概括。首先是逻辑思考的能力(reasoning)。比起做更多数理化难题,同学们其实可以侧重读一些科技史,了解重大科学发现背后的故事,从而更多地了解现代科学方法论的产生,比如科学家们是如何发现问题并提出假设,如何证伪或证真,采用了什么样的推理,怎样控制变量,最后怎样从结论中又发现新的问题并提出新的假设。不管是文科还是理科生,掌握科学方法和逻辑思考的能力都将帮助我们能在海量信息的时代过滤并判断每一条信息,从而帮助做出正确的人生决策。
第二,写作和表达的能力(writing)对将来工作时的团队间、上下级的沟通至关重要,这也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个人的发展。整体来讲中国学生在做难题的训练上超过了美国,但是无论是理科生还是文科生在写作和表达的能力上都相对欠缺。美国学生从小受到的相关训练比较多。比如美国中学的历史题常常没有标准答案,只有好的和不好的,符合逻辑的和不符合逻辑的。所谓好的答案,就是从事实出发、符合逻辑的结论,这些结论未必和书上讲的一致,也未必和主流历史学家看法一致。所谓坏的答案就是直接抄来的,没有证据支持的。因而每一次历史作业学生都锻炼了把观点有条理合逻辑的讲清楚的能力。我帮助过不少在中国接受基础教育的学生和同事修改论文,发现不论是中文还是英文,他们的将信息有条理的表达的能力都比较欠缺。我个人刚到美国的时候,写作和演讲也是我的短板。后期能快速提高,得益于我的导师Charles的一对一的辅导。这方面我没有特别好的速成途径,我觉得最好的方法还是有针对性的训练和辅导。
希望这个egg模型和这两个R的小建议能给大家带来一点启发。最后祝大家都能享受,并且过一个充实的高中生活,在未来的日子里找到一个愿意毕生为之奋斗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