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他们看见了世界,世界也看见了他们
2020-12-31 15:29:00  来源:苏州新闻网  
1
听新闻

①2018年10月,铜仁市瓮慢中心小学的孩子们在当地村寨拍摄。

②志愿者实地指导瓮慢中心小学的孩子们拍摄。

③孩子们在学习使用相机。

④轨交三元坊站内的公益摄影展即将布展完毕,引人注目。

本报记者罗雯

2020年12月31日,苏州轨交三元坊站内,一场特殊的摄影展将布展完毕。

充满童趣的玩闹场面、原生态的耕耘劳作场景、充满仪式感的成人礼……影展上的照片,将人们的目光引向千里之外的西南大山深处。

照片的作者,同样来自那片大山。他们中的大多数,是贵州省铜仁市的学生。

为了这场名为“山娃·象”的公益摄影展,苏州市摄影家协会的志愿者们已经忙碌了3个月。8年前,协会志愿者第一次走进那片大山。他们带去的相机,帮当地孩子们打开一扇观察世界的新“窗口”。如今这些孩子们的作品,又让世界看见了贵州。今年是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11月23日,贵州省政府宣布该省最后9个贫困县退出贫困县序列,其中包括张家港市对口帮扶的沿河土家族自治县。至此,苏州-铜仁东西协作扶贫工作圆满收官。这场影展也是苏铜携手脱贫攻坚战的成果之一——相机快门开合之间,大山被记录着,也被改变着。

一座“桥”:送山里娃走进光影艺术的圣殿

这一切,源于2013年。

时任相城区摄影家协会主席龚刚,在创作之余突发“奇想”:“我们不能闷头搞艺术创作,能不能做一些惠民活动,让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也学学摄影?”他找到了苏州市摄影家协会主席张炎龙,两人立即着手计划起来。龚刚选了一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并手把手地教他们摄影。这些孩子中有跟随父母来苏就读的,也有在老家和苏州之间两头跑的“小候鸟”。

当年10月19日,“家在苏州·我把苏州带回家”暨相城区第二届摄影艺术展在苏州市图书馆开幕。展览不仅展出了本地摄影家的作品,还展出了从太平街道遴选出的10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作品。

展览反响很大。受此鼓舞,龚刚决定扩大规模,深入大山教更多孩子学摄影。随后,苏州市摄影家协会通过在苏务工人员,先后与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麻江县龙山乡龙山小学、铜仁市碧江区六龙山乡瓮慢村瓮慢中心小学展开共建,向孩子们赠送了一批相机,这也是最早开启摄影帮扶的两所学校。从2014年开始,苏州市摄影家协会的志愿者每年寒暑假都会深入山区,在送相机的同时指导孩子摄影。

摄影帮扶仅仅是赠送相机,让山里孩子感觉新奇好玩吗?“学习摄影技术并不难,我们希望的是,这些孩子能通过相机的光影去发现新的世界。”龚刚说。

定期收集、整理、筛选、编辑山区孩子的照片,需要时间、精力,更需要坚持。相城区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朱岳明的电脑中,保存着100多个孩子的成长档案和每张照片的创作明细。“为孩子建立成长档案,密切关注他们的成长过程,这也是发掘人才、培养人才的好途径。”他介绍说,今年9月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中,他们帮扶的7名孩子的作品通过了组委会评审,亮相平遥古城。

2013年至今,苏州的摄影志愿者团队已深入西南山区16次,给孩子们赠送相机110多台,参加过摄影公益项目的孩子超过150人。今年,苏州市摄影家协会联合相城区摄影家协会又分别与铜仁市石阡县石固仡佬族侗族乡九年制民族学校和铜仁市第三十三小学结对,从而将苏黔摄影共建学校扩展至5所。

一个梦:“让更多人通过照片认识我的家”

今年11月,朱岳明再次回访瓮慢中心小学,本报记者随他一同前往采访。因为异地扶贫搬迁,在此读书的孩子越来越少。学校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总共有22名学生,其中六年级只剩2名学生。破旧的教学楼里传来稚嫩的读书声,楼道里、走廊间,斑驳的墙壁上陈列着孩子们的摄影作品。下课铃响后,孩子们从课堂来到简易操场,有的玩耍,有的举起了相机抓拍同学的嬉闹瞬间。

卢莉是抓拍者中的一位。她的相机从不离身,被老师和同学们称为“影痴”。“我爱我的家乡,这里所有的一切我都想拍下来。”卢莉说。

从三年级开始接触摄影,3年下来卢莉已经用坏3台相机。朱岳明对此反而有点高兴:“相机坏了,我们可以为他们换新的,怕的是为了保护相机,不舍得让孩子们多拍照。”

“山里的孩子,从小生活就比较封闭。他们眼神小心翼翼,是一种想看你又怕被你发现的小心,那种有些谨慎又渴望被人关注的眼神令我有点心酸。”曾在瓮慢中心小学任教的教师罗杨回忆说,刚开始任教时,和孩子们沟通交流是一件很难的事,无论问什么,他们都只会摇头或点头,“有时候什么都不说,就这么看着你。”

“但是,第一次拿到相机时,他们的眼睛都亮了。”罗杨说,通过摄影教学,孩子们渐渐打开了心门,摄影中遇到的问题、成长中遇到的困扰、生活中的小美好,他们都愿意跟老师说出来。

2017年,瓮慢中心小学的学生陆娜、黄媛的作品入围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罗杨在教室公布这个好消息时,起初是一片沉寂,但几秒钟后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那一瞬间,她看见了陆娜、黄媛眼中的亮光——因为摄影,她们第一次获得走出大山的机会。

“那是我第一次走出家乡,在现场有许多摄影家跟我们合影留念,我也看到了很多世界顶级的大师作品。”现已升入初中的陆娜描述着3年前参加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的场景,依旧非常兴奋。

“我想像她们一样走出去,走到更大的城市去,让更多人通过照片认识我的家乡。”卢莉暗暗下了决心,学摄影的劲头更大了。她拍的照片越来越多登上了学校“竹海摄影室”的照片墙。今年,她的作品《触》如愿以偿地入围平遥国际摄影大展。

又一个走出去看世界的梦想,在苏州摄影志愿者们悉心呵护下变成现实。

一场“洗礼”:“我们要把根深深扎进泥土里”

一台相机能改变什么?

相城区摄影家协会现任主席郁大波,也是摄影帮扶的最早参与者之一。“以前,去瓮慢中心小学的必经之路,一侧是几乎垂直的石壁,另一侧是悬崖,最陡的坡度超过45度,如遇上雨雾天气,能见度最低时不超过5米,还会有山体滑坡。”郁大波说,“然而,孩子们的摄影作品中,每个人都是开心的、阳光的、充实的,他们镜头下的贵州才是最真实的贵州。”郁大波说,这些最纯真的照片触动了自己。

“其实,每个摄影者心中都有一张‘底片’——心中有阳光,镜头就会对准阳光;心中有乌云,镜头就会对准乌云。”郁大波说,孩子们身上有一股如野草般向上的力量,而这股力量在他们的照片里生动而强烈。“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时光,我们都是大地的孩子,要深深地把自己的根扎在泥土里面。”

好的作品需要被人看见,展览就是一种很好的途径。“我们一次次对这些孩子的照片进行梳理展出,他们的照片确实惊艳了不少摄影同行。”郁大波透露,现在全国也有不少摄影志愿者通过同样的方式对口帮扶着西南山区的孩子们,至少,摄影让当地提升了“曝光率”,收获了“流量”。这些年,这些山娃的照片也频繁出现在《中国摄影报》等专业媒体平台上。

一张张照片,年复一年,见证了贵州点点滴滴的变化,教室变了,住房变了,生活环境也变了……

今年8月,苏州摄影志愿者将新相机交到铜仁市第三十三小学第一批入学的孩子手上时,他们还有些怯生生的。3个月后,朱岳明走进这所学校的摄影课堂,发现孩子们变了。“老师,快看看我的照片”“老师,我拍到了会发光的红旗”……他们围上来,叽叽喳喳地讨论、分享着,再没有之前怯弱的模样。“看到孩子们的变化,我有一种实实在在的满足感和幸福感。”朱岳明说。

脱贫攻坚战是一部伟大史诗,我们都不是旁观者。“苏州派往铜仁的帮扶工作队,直接帮助当地脱贫致富;普通市民积极购买贵州的农产品,是间接参与脱贫攻坚;而我们手中的相机,不仅记录、见证那片大山的改变,某种程度上也在推动着改变。”龚刚说。

本版图片由苏州市摄影家协会志愿者提供。

标签:
责编:徒滢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