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日子充实起来 苏城老知青们有所学有所为有所乐
2018-12-14 17:15:00  来源:姑苏晚报  
1
听新闻

  今冬初雪,一帮爷爷奶奶兴高采烈地走进旺山村,一个个手持单反挺有专业范。

  这帮爷爷奶奶,是苏州市知青文化研究会的摄影“大咖”。在这个被称为“知青之家”的研究会,共同点是每一个成员当年都有过一段插队农村的经历。

  “有所学,有所为,有所乐”,因为爱“玩”,这个大家庭很有温度。

  微电影拍起来

  讲述后知青时代故事

  60多岁的老知青陈大厦有多重身份。他当过工人,做过国企厂长,下海后是企业老总,还是一名作家。如今,他又多了一个身份,陈导。今年,他的微电影《天行健——后知青时代的故事》制作完成并正式上映了。

  陈大厦的后知青时代,从回城后开始。回城后,他进了国企,从一线工人做起,因为技术好,当上了车间主任。1991年,他作为苏州第一代工人技师,被派到瑞士培训。在瑞士,他不光学技术,还参与解决技术性难题。还是因为技术好,做事认真靠得住,瑞士有老板请他留下来,给他高于国内百倍的工资。陈大厦说,不行,来的时候他们是一个团队,回去也一个不能少。

  这段在国外的培训经历,对陈大厦来说是一次人生的飞跃。“有了自信,认识到技术是没有国界的,只要有扎实的基础,到处受人尊重。”回国后,他主动承包车间,自己出去找市场。这时,自学的日语帮上了忙。在无锡,他找到一家日资企业,因为能看懂对方的图纸,更因为服务好有诚意,成为了对方的供应商。他与这家公司合作,租赁了国企的一部分车间,上缴的租金承担了部分下岗职工的工资。

  工厂政策性破产后,陈大厦开始了创业之路,他对原厂的工人作出承诺:愿意跟着继续干的,一定送到退休为止。有300位工人跟着陈大厦走进了新企业。如今,陈大厦的企业中,员工的平均年龄只有32岁,其中还包括30多位当年跟着他的老员工。

  如今,陈大厦写博客、写书,字里行间处处透露着时代的变迁。他投拍的微电影中,当年的知青们也各自有了很大的变化。比如当年有一对知青谈恋爱,一个是无锡的,一个是苏州的。当时女方的父母认为距离太远,不赞成。而如今,这对知青的女儿嫁给了法国人,选择安家在苏州,他们的孙子和孙女长得像爸爸,一张口呢,却是一口地道的吴侬软语。

  “时代真的在变。改革开放后的变化,不仅是经济上的腾飞,还有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观念,影响到了每一个人。”陈大厦感慨地说。

  保龄球打起来

  爷爷奶奶们成绩喜人

  老知青虞永俊今年70多岁了,整天乐呵呵的,是个天生的乐天派。要知道,当年他在农场上可是一呆17年,他的两个孩子就出生在农场上,儿媳妇也是知青的后代。知青下乡的生活是艰苦的,虞永俊却感到很充实。“那种在艰苦环境下不屈不挠的精神,是最让我感动的。”他的两大精神食粮,一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二是《牛虻》,书中的情节,他能倒背如流。他也想在有生之年努力为社会作贡献。

  记得有一年下大雪,路上连自行车都没法骑,他踩着厚厚的积雪,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到学校。到教室一看,应到50多个学生,实际只到了6个人。老师说,这一课,就叫“雪案攻读”吧。结束学业,虞永俊去了轴承厂。厂里有上千名员工,出自不同专业,他又有了学习的机会。

  “要特别感谢的是改革开放,给我们回城知青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作为的舞台。没有改革开放,不可能有我的今天。”1993年,感觉到国家轿车市场的发展要起步了,虞永俊选择下海,自己办轴承厂。他白手起家,瞄准快速发展的轿车市场,开始了艰苦创业。

  创业不易,但好的政策,好的平台,再加上坚持不懈的努力,为虞永俊和他的企业赢得了众多荣誉。如今从岗位上退下来的他也没歇着。几年前,他出资成立了一家保龄球俱乐部,每个月组织两次老知青免费包场活动,将老知青们拉回到健身运动中来。通过几年培训,俱乐部成绩不俗,在全国老龄保龄球大赛中,俱乐部有7名队员接连摘得了14块金牌。有一年在江苏省的老年保龄球大赛中,他们包揽了所有金牌。

  “退休以后呢,就爱盆景和保龄球。修身养性,希望大家都健康长寿,老有所乐。”虞永俊说。

  日子充实起来

  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苏州市知青文化研究会会长陈淼坤也是一位老知青。他从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做生意了,是个改革开放的亲历者、见证者。

  “要是没有改革开放,没有好的政策,就算有三头六臂,浑身长满翅膀,那也是飞不起来的。”这一点,陈淼坤是有切身体会的。10多岁时,他骑着自行车,顶着高温去郊区卖冰棍。在郊区,4分钱一根的冰棍可以卖到5分钱。他清楚地记得,那时,他带着一箱半冰棍,共252根,从市区皋桥出发,骑车25公里到光福。把冰棍全卖光,他可以多赚2.52元。如今和儿子说起他当年的这段“创业史”,他儿子还不太相信。

  “现在看来天经地义的生意,那时很多人不是这么看的。”当年,就是骑车去卖冰棍也不容易。他记得,有一次就在路上被人逮住了,说他是“长途贩运,投机倒把”,把他的冰棍全倒在了地上。此后,陈淼坤骑车去光福,就只能走山路绕道了。

  陈淼坤说,改革开放后,政策在变,人们的观念也在改变,对个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也在不断加大。他的生意从这一行做到那一行,越做越大。有一次,有位领导很关心个体经济的发展,在听了他的汇报后,当面给了他一个“赞”。

  如今年过六旬,身为“知青之家”的“大管家”,陈淼坤把更多时间花在老知青活动上。大家要开个联谊会,他要提前去找会场,细化到卫生间在哪里,志愿者怎么引导,大家要表演哪些节目,他都要提前了解,事无巨细充分准备。

  “大家都是为改革开放作出过贡献的人。现在年纪大了,就希望大家多出来走走,活动活动,开开心心,身体健康。”陈淼坤说,让老知青们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就是“知青之家”努力的方向。

  记者 叶永春

标签:知青;改革开放;冰棍
责编:韩震霞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