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秦外学子为“城门挂春联”新苗奖集体投入创作
2022-11-29 17:20:00  来源:南京晨报  
1
听新闻

□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仲 敏

由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中国银行江苏省分行联合主办,南京晨报、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南京城墙研究会、南京城墙保护基金会、中国银行南京分行联合承办,江苏省书法家协会、江苏省楹联研究会特别支持的“城门挂春联 南京开门红”活动第八季活动,目前的征联阶段已顺利收官,共征得海内外投稿超万副。

活动自11月1日启动后,全国各地乃至海内外的楹联家、楹联爱好者们纷纷投稿,反响愈加热烈。而今年新增的“新苗奖”,更是吸引了众多热爱传统文化的青少年们。其中,来自南京秦淮外国语学校的学子们,更是成为其中一道特别亮丽的风景。

老师悉心指导学生们创作楹联。

掀起校园创作热潮,从文学书籍中找灵感

记者了解到,作为南京市楹联教育基地,南京秦淮外国语学校已经连续四年参加“城门挂春联”的创作活动。而当今年活动特设了新苗奖之后,更是掀起了一股校园创作的热潮。

秦淮外国语学校张岱瑶老师介绍,学校特别为学生增设了楹联知识普及、楹联创作交流的机会。在此次楹联创作课堂中,学生们踊跃参与,充分感受了楹联文化的价值与魅力。

初三(5)班的陈梓兮同学从典故文学书籍中寻找灵感来源。她本次共撰写了三副城门楹联,她说:“我选择的玄武门与清凉门都是我童年常去的地方,它们周边的玄武湖与清凉山也是我喜爱的名胜。对于解放门,我在平常生活中也常常路过,我的灵感来源主要是介绍南京文化与生活的《南京文学地图》与《南京人》两本书,同时在对联中也化用了一些古诗句,如‘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

初三(10)班的梁明伦同学使用“嵌名联”围绕南京古城门集庆门进行创作,他在交流中分享:“构思是借‘集’‘庆’二字,表达对美好生活的祝愿,表达对祖国繁荣富强、人民生活幸福的赞颂。”

第六届“两岸青少年征文大赛”首奖小才女再度出手

在本次向“城门挂春联”投稿的秦外学子中,记者还看到了南京晨报的“老朋友”——小才女王雅鱼的身影。近日,由南京晨报主办的第七届“两岸青少年征文大赛”的复赛刚落下帷幕,即将迎来决赛。而在秦外就读初二的王雅鱼,正是第六届“两岸青少年征文大赛”初中组首奖(特等奖第一名)的获得者。

对于这次“城门春联”创作,她说:“由于我从连云港迁居到南京的时间并不长,此前我对南京城门文化了解有限,但得知南京十三城门一年一度征集楹联的活动后,开始对金陵这份城门砖里的六朝雅韵产生了好奇,并阅读了《南京传》《家住六朝烟水间》等相关作品。‘仪凤门’这个富有文学气息的名字吸引了我。随后我搜索了相关资料,得知仪凤门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依傍卢龙山和长江,是当年战士凯旋时经过之处。这引发了我的创作思路,于是选定了仪凤门。”王雅鱼同学从6岁开始品读诗词,李清照的“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似细腻幽微的天光云影,陶渊明的“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如纯净清朗的长风皓月,李贺的“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则宛若峭拔雄壮的高山深谷……她对各类诗词均有所涉及。在她看来,每首诗都是不可代替的文思和独具特色的风景,诗文长河里的一词一句都有其自身的韵律和风格。

张岱瑶老师表示,春联作为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寓意深刻的文字抒发美好愿望。春联也是中国独有的文化习俗,与市民生活密不可分,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时时可见,雅俗共赏。作为中国楹联教育基地,南京秦淮外国语学校多年来一直把楹联欣赏与创造纳入语文课堂,引导学生主动发现身边楹联的形式美、内容美,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陶冶沁润,进而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未来,学校将进一步优化楹联文化教育效果,让传统文化有效助力精神文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

标签:楹联;南京;春联
责编:郭玲玲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