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消逝的码头
2024-10-17 07:51:00  来源:新华日报  
1
听新闻

□ 孙 涛

我的家乡兴化从前开门见水,出行坐船,是名闻遐迩的梦里水乡。数十年间,轮船码头有时是我的起点,有时是我的终点,见证了我人生每一站旅程。

兴化轮船码头坐落于兴化城小南门沧浪河边,坐北朝南。码头东侧有一段不长的南北向河道连接通江达海的车路河。码头上有一个船坞伸出水面,加上东西两侧的泊岸,满负荷可以同时停靠4班客船。

候船厅是轮船码头最主要的建筑,它南北稍长,东西略窄,全框架结构,地面是最流行、最时尚的水磨石。那个时代没有空调,但候船厅安装有数十台整齐划一的吊扇,可谓相当“霸气”。

上世纪70年代,兴化轮船码头24小时不间断营业,是小城唯一的“不夜城”。每次经过这里,眺望马达欢快、笛声悠扬的客轮进进出出、南来北往,我都特别好奇,想象轮船远方的目的地该有多美好。每班轮船上客前,码头的专职女广播员都会用“兴普”(兴化普通话),提醒旅客收好行李,带好老人小孩准备检票登船。那声音虽没有收音机里播音员标准,但很温和、接地气,大人小孩都听得懂。

有意思的是,每次女广播员广播后,候船厅西北角都有一个戴眼镜的中年跛脚男人,会煞有介事、一本正经地扯着嗓子用方言重复“广播”:“5点30分前往芦洲、竹泓、大垛、唐子、戴窑、东台的旅客请注意,请带好你们的行李在2号门检票上船。”“6点前往十里、必存、老阁、陈堡、周庄、淤溪、泰州的注意啦,请带好老人、小孩在1号门检票。”中年男人声音洪亮,语速不疾不徐,所报地名不错不乱。起初我以为他是码头上的工作人员。后来得知,他是做小买卖,卖梨膏糖、薄荷糖的。那会儿还不时兴出租柜台,估计他感到码头免费让他在候船厅做生意,不帮人家干点啥过意不去。

我不知道这位“义工”是从哪一年开始,又终止于哪一年,反正我频繁出入码头的那十来年,他的“大喇叭”从不间断,是候船厅的一景。

1978年暑假,电影《红楼梦》在兴化恢复上映。一时间,《红楼梦》成为我们小镇上大叔大妈、青年男女茶余饭后的热点话题,大街小巷都在谈论《红楼梦》,我和另外三位同学那颗少年的心被吹动,相约一起去兴化先睹为快。

我们约定大家都不打扰自己的亲戚,在轮船码头过夜。数十年寒暑易节,电影《红楼梦》的情节我几乎忘得精光,但至今记得那个嘈杂、喧哗、难熬的夏夜,记得脚面和小腿被蚊虫叮咬得奇痒,记得在长条凳上躺了一夜后腰背的酸痛。

长大后,我被安排在轮船码头斜对面一家粮企工作。某日夜里,我们单位几个同事想要买烟,寻遍单位附近,所有小店均已关门落锁。这时,同事想到了“不夜城”,“三更半夜,兴化只有一个地方能买到东西——轮船码头。”于是,在朦胧的月色下,我们划着小木船像渡江的侦察兵横渡车路河,来到了灯火通明的轮船码头,买到了香烟。

小时候父亲每次进城,都要带几个米饭饼回家让我们解馋。那米饭饼外脆内嫩,甜中带酸,酸中有甜,食后唇齿留香,回味无穷。米饭饼的包装也很有特色,是用麦秆草编织的小篮子,有大碗大,现在已经绝迹。进城工作后,我才知道,当年父亲经常买米饭饼的人家就在轮船码头候船厅出来往西的路口上。

轮船码头,和那个在候船厅把轮船班次、经停地点倒背如流的跛脚男人,以及香甜可口的传统手艺米饭饼,一起消逝在了悠长的岁月里,成为我们一生忘不了的驿站。

标签:
责编:吕霞 易保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