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采砂曾让骆马湖处于生态灾难的边缘,从2015年起,我们全面禁采,并持续开展污染治理,实施生态保护修复,使‘运河明珠’重现‘美丽容颜’。”9月2日,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处处长刘玉斌说。
京杭大运河宿迁段见证了城市的沧桑巨变,承载了宝贵的文化记忆。近年来,宿迁全面融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统筹推进污染治理、清洁航运、绿色发展,全方位“活”水“焕”水,促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也正是新时代京杭大运河的“焕新”典型之一。
推进古运河“焕新”,污染治理是前提。宿迁结合“无废运河”打造,将京杭大运河沿线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要任务,先后多次开展环境风险隐患排查和整治专项行动,推动京杭大运河沿线滨河生态管控区内工业企业全部搬迁、非法码头全部关停、畜禽养殖场全部清退,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排放,全力守护运河碧水清流。
“原先京杭大运河沿线有不少工业企业,特别是一些化工企业,哪怕是效益很好的也被搬迁或关停,可见宿迁大运河保护的决心和力度。”长期关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热心市民胡继凯告诉记者,在京杭大运河宿迁段沿线,早已看不到“散乱污”企业和畜禽养殖场。
此外,宿迁进一步强化空间管控,坚持“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功能不降低”的底线要求,严守京杭大运河沿线生态保护空间,同时健全常态化管护机制,通过组织生态环境、交通运输、水利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的方式,对重点污染问题进行“回头看”,督促开展岸线保洁、渔网清理、水草打捞等,促进河道控制断面水质大幅提升,水质年均值一直保持在Ⅲ类。
推进古运河“焕新”,推行清洁航运是关键。宿迁持续完善港口码头船舶固体废物接收、转运及处置设施建设,全面推广“船E行”APP,将船舶固体废物接收、转运、处置电子联单纳入闭环管理,加强船舶固体废物联合监管,不断完善“船—港—城”一体化管理模式。
以宿城区为例,位于京杭大运河沿线的中石化黑鱼汪油库码头、民天粮食物流码头、新三水水泥码头等码头,均已配备标准化智能型船舶污染物接收设备,并通过省、市验收。
“我们联合市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支队水上执法大队、宿城生态环境局,不定期开展港口码头标准化智能型船舶污染物接收设备使用情况联合检查,确保各港口码头做到‘船舶到港后先交送各类水污染物垃圾,方可报港、提供装卸服务’。”据宿城区交通运输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几年未发现港口码头垃圾清运方面违法违规问题。
推进古运河“焕新”,促进绿色发展是亮点。在充分保护的基础上,宿迁将境内112公里京杭大运河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优势和稀有资源,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高品质打造运河湾公园、牛角村欢乐田园度假区等精品项目,为沿线添绿增秀的同时,培育壮大旅游等富民产业,拓展“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换通道。
临河而建的运河湾公园,以历史文化遗址为点,深入挖掘宿迁运河文化,建设了靳辅广场、四世同堂广场、苏玻广场等一系列景观节点,既各具特色、又浑然一体,生动讲述了独具宿迁特色的运河文化故事,让外地游客周量直呼:“不虚此行!”
“踏上鸿运桥向远处眺望,宽阔的河面上,可见船只来往穿梭;两岸更是葱葱郁郁,风景如画,让人心旷神怡。”家住运河湾公园附近的群众刘成龙感慨,“难以想象,原先到处坍塌的破厂房,如今建成了一座生态公园,不仅当地老百姓‘点赞’,还吸引外地游客前来‘打卡’。”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时代京杭大运河的“焕新”故事正在宿迁持续拓展。本报记者 高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