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截图20240905172527.jpg
《探源者》创作成功的探究
2024-06-24 12:25: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6月24日宿迁讯 “文博热”是近来出现的一个令人欣喜的现象,博物馆、考古、文化寻根等相关内容成为“顶流”。据国家文物局不完全统计,今年五一假期,仅前三天全国6000多家博物馆和55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就接待了游客近4000万人次,达历史同期最高水平。如果说广播剧《探源者》的播出恰逢这波热潮,不如说主创团队正是抓住了这一时效,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以广播剧为载体讲好中国故事。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广播剧作为广播文艺作品的重要形式,在创作过程中,主题与题材显得格外重要。我们经常说,选好了题材就成功了一半。中国“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中,顺山集遗址名列江苏省首位,是江苏境内最早的新石器时期文化,被全国30多位考古专家认定为“江苏文明之根”。广播剧《探源者》正是以顺山集遗址发现60周年、顺山集文化命名10周年为背景,聚焦了江苏泗洪顺山集文化遗址的考古发现及相关研究,讲述了尹焕章和他的子女及众多考古人在保护国家文明根脉、接续探源江苏文明源头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无怨无悔、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作品主题深刻而鲜明,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

当然,有好题材还要有好故事。怎么让听众想去听,愿意持续听下去,听完之后有收获有回味,那就需要编织出精彩的情节,构建合理的戏剧冲突,同时完成人物的塑造与展现。《探源者》使用了多学科互文共鸣的艺术叙事手法,使该剧实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欣赏性的相统一。其剧本结构和人物关系都比较扎实。特别是尹嵋、尹淮和赵方刚的人物关系以及他们背后的故事,展现了较强的艺术张力。

但是“考古”有很强的专业性,而遗址的考古过程时间跨度大、参与人物多,这些都会给故事的叙述增添难度。为此,需要编剧为大主题寻找到小切口,把长故事浓缩成短片段,从众人物中精选主人公。而《探源者》没有选择依赖于传统的“旁白”“解说”,而是在主人公与医生的“问诊”交流中,用心理学“精神考古”扣问考古人自身的初心与使命源头和自驱力从何而来,用层层剥笋的悬念法实现故事的双重“探源”,实现丰满人物形象的效果。并且,编剧从一开场就设置了重重悬念:主人公尹嵋为何会在参观文物展时晕厥,她与赵方刚曾经有着怎样的纠葛,哥哥尹淮与赵方刚的历史恩怨能否被化解,深受感动的赵方刚又能为考古事业发挥怎样的作用,以及顺山集的价值如何被发掘而未来还有多少未解之谜会被发现……当一个个问号被打开,故事也在一步步地推进,直抵受众的心灵。我们会意识到,此时剧中每个人物的命运都在牵动着我们,因为他们的形象已经深入内心。不落俗套、有温度,是该剧叙事方式值得点赞称道的地方。另一方面,我也试想:如果能再紧扣主题,经过斟酌后剪掉部分旁枝末节,或许可以让故事内容更加紧凑而集中。当然,这并不影响本剧已经是一部成功的优秀广播剧作品。

扎实的剧本为该剧夯实了基础,而导演、演播及后期制作,主创团队也没有放松,抓住每一个细节,反复打磨。强大的导演、演员阵容更是该剧又一有力的品质保障,廖菁、齐杰、陆揆、徐晓青、晏积瑄、茅菁、叶保华等清一色都是中国配音界的“老戏骨”和资深配音导演。而该剧的原创音乐、声效拟音、后期制作也都是经验丰富、屡屡获奖的业界高手操刀,使得作品呈现了引人入胜、意蕴丰富的声音景观。由衷祝愿该剧播出后能受到更多听众的喜爱,并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

 

朱平凡:江苏文艺广播副总监、江苏省艺术评论学会会员

标签:
责编:袁俊华 易保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