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地区勃发兴盛的基因,往往铭刻于贯穿其间的重要节点。站在新的历史节点,9月5日,宿迁城市建设迈出关键步伐。当天上午,宿迁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新闻发布会举行,现场解读了《宿迁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
笔者从会上了解到,此次《规划》对全市国土空间作出了全局性安排,明确了城市性质和核心功能,衔接了“三区三线”划定成果,优化了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对提升城乡空间品质、加强历史文化和风貌特色保护、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等作出统筹安排。
这是2018年机构改革以来全国首批获批的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对深化“多规合一”改革、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具有重要意义。这是宿迁市空间发展的新指南、可持续发展的新蓝图,也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对于宿迁市的城乡建设、产业布局以及生态保护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是一张发展起点“高”、规划定位“准”的“新蓝图”
城市建设,规划先行。
《规划》于2020年5月正式启动编制,2023年8月得到省政府正式批复。历经三年,30多家部门单位共同参与,共16章、186条,包含43张图件,含金量十足。
在指导思想上,《规划》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紧扣“强富美高”新宿迁现代化建设新篇章,深入实施“1+3”重点功能区战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目标定位上,《规划》围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阐述宿迁责任担当,明确“水美酒香地、宜居创业城”的目标愿景,确定城市性质与核心功能定位为“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江苏生态大公园、酒都电商名城、‘四化’同步集成改革示范区”,并明确了由31项核心指标组成的指标体系,保障空间战略和管控目标的实现。
在空间统筹上,《规划》按照国土空间规划改革要求,突出“三个统筹、三个推动”的特点。“三个统筹”具体指:统筹农业安全与特色,建设新时代“鱼米之乡”;统筹生态保护与魅力彰显,建设江苏生态大公园;统筹城市发展与安全管控,保障城市安全可持续。“三个推动”具体指:推动传统动能的绿色创新,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市域一体联动发展,构建集约高效空间格局;推动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促进全域共同富裕。
这是一幅统筹协调、内外兼修的“新画卷”
勤练“内功”,向“优”前行。
《规划》提出,优化全域全要素空间统筹,以“三区三线”为基础,统筹生态、农业和城镇空间,优化“一主一副两极四廊、一带两湖两特三区”的全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明确建设以宿迁中心城区为核心的市域主中心,加强与沭阳市域副中心的市县联动,优化提升泗阳、泗洪两个县域中心,强化四条发展廊道链接,形成市域一体化城镇发展格局;全面提升生态农业和魅力品质,保护大运河、古黄河、骆马湖和洪泽湖,美化“一带两湖”风光带;保障以洋河为核心的酒业特色发展片区和以沭阳为核心的花木特色发展片区,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统筹粮食生产、果蔬种植、特色林果,因地制宜保障粮食安全、保障农林特产空间,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此外,同步统筹推进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建立“市级—区县级—街道(乡镇)级—社区(村)级”的四级公共服务体系,完善“人口—设施”精准匹配下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促进公共服务设施的共建共享,加快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至2035年各类设施15分钟步行可达的覆盖率超过90%。
与此同时,向外联动、多向互济,也同样重要。
打造沿大运河文化魅力带,提升城区滨河风貌、塑造宿迁气质的文化地标、建设和美乡村,共建“江苏美丽中轴”;与徐州、连云港共同建设淮海经济区和陆桥东部联动带,深化产业分工协作,发展多式联运,积极服务陆海联动和国内国际双向互动……《规划》在强化区域空间协同发展方面也同样下足了功夫,必将进一步落实区域空间协同管控要求,加强毗邻地区生态共保,共建江淮湖群生态绿心。
构建内联外畅的交通体系,也是向外联动、多向互济的重要一环。《规划》提出,完善多级协同的铁路网、多向通达的公路网、通江达海的航道网,完善客货运枢纽体系建设,促进市域交通一体化、立体化发展。同时,提升高等级交通基础设施覆盖水平,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实现铁路客货运比重进一步提升,水运比例显著提高,让对外道路越走越远、越走越宽。
这是一本留住历史、留住美好的“新图书”
宿迁是一座历史底蕴深厚的城市,拥有着2000多年的建城史,是中国楚汉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因此,完善历史文化保护格局在规划中更是显得尤为重要。
《规划》提出,夯实保护基础,构建“两河、两镇、多点”的历史保护空间,管控大运河和古黄河两岸城市风貌,挖潜皂河古镇和洋河古镇文化价值;划定历史文化保护线,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守护宿迁文脉,彰显文化底蕴。
宿迁也同样是一座河清湖秀、生态优美的城市,洪泽湖、骆马湖“两大湖泊”南北相望,水之灵动已然融入城市“血脉”之中。宿迁在《规划》中提出,优化疏密有致、组团布局的水美城市形态,塑造“河湖田城绿交相辉映”的城市风貌。
具体体现在,一方面通过入城绿楔、清风水廊,建设“一带两环、四楔多点”的水美公园基底,立足宿迁城市精致舒朗的现状,促进中心城区精明组团发展。提升核心城区,建设枢纽服务组团、湖滨组团、高新制造组团、苏宿组团、经开组团、运河宿迁港组团和洋河组团等主导功能明确、产城融合的发展组团,塑造生态与城镇相互融合共生。另一方面,彰显中心城区滨湖倚水的本底特色,塑造玉带穿城、多廊聚心、湖城相映、开敞舒朗的城市风貌。加强“高度、密度、强度”建设管控,凸显舒朗有度、精致宜人的空间特质。
值得关注的是,《规划》在规划传导与实施保障方面更是可圈可点:建立纵向传导的规划约束机制,明确约束性指标、管控边界、管控要求、名录管理、项目清单等内容,保障在下级规划中传导落实;建立横向协调的规划衔接机制,强化专项规划的指导约束,统筹各专项领域的空间需求,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为依托协调矛盾冲突,助力实现每寸国土空间的精准高效治理和规划实施监督;完善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督机制,坚持全过程在线管理,健全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评估预警机制,建立健全规划监督、执法、问责联动机制,实施规划全生命周期管理,确保《规划》落细落实落到位。
“宿迁是江苏省‘四化’同步集成改革示范区,始终坚持把‘四化’同步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宿迁新实践的基本路径。”宿迁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永说,《规划》的发布正是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筑牢宿迁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支撑,是充分对接国省重大战略,绘就宿迁高质量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统筹保障各类项目的空间需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塑造宜居宜业的空间格局,必将积极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马凌峰 胡雪琪 马爽 肖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