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8月8日宿迁讯 施红利出生于1982年11月,来自宿城区双庄街道。2007年,她经人介绍与丈夫陆召伟喜结连理,2008年生下大女儿。不久后,女儿被确诊脑瘫,婆婆接受不了打击,一病不起,继而瘫痪在床。接二连三突如其来的打击并没有击垮施红利,反而让她更加坚强,撑起了这个家。施红利不得不在家照顾儿女、瘫痪在床的婆婆以及年迈的公公,仅靠丈夫打零工维持生计,竭力偿还外债。施红利十几年如一日地照料家人,任劳任怨,笑对生活,先后荣获“最美双庄人”“宿城好人”等荣誉称号,其事迹被多家媒体报道。
突遭变故,她成为家庭“支柱”
时光倒回2007年,施红利和丈夫陆召伟组建了小家庭,婚后不久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幸福美满的家庭生活却被一张检验报告单打破了:女儿被确诊为脑瘫,很有可能余生都难以生活自理。她和丈夫没有放弃女儿恢复健康的希望,踏上了漫漫求医路。施红利和丈夫带着孩子先后辗转南京、上海、徐州、北京等城市,却始终没有治好女儿的病。此时婆婆却因孩子的病而着急上火,一病不起,瘫痪在床,给本就艰难的家庭雪上加霜。小夫妻俩带着东拼西凑来的路费和医药费,再次踏上求医路,但却始终没有看到治愈的希望。
后来,社区工作人员上门宣传二胎政策,施红利响应号召,又生育了第二个孩子,照顾家庭的重担落在了年轻的施红利的肩膀上。就这样,她一边照顾生活难以自理的大女儿和嗷嗷待哺的小儿子,一边照顾瘫痪在床的婆婆以及年迈的公公,承担起了照顾一家老小的重任。那时候施红利家中积蓄全无,因为多年的求医问药还欠有许多外债,只能依靠丈夫打零工来负担起一家的生活。
“一开始面对孩子和婆婆的病情,我几乎要崩溃了,生活无望,心灰意冷,但是生活的压力让我清醒,老人孩子都需要我照顾,我反复对自己说一定要撑住。”施红利坚强地说。回想起当初的辛苦,施红利没有后悔,她清楚地知道,作为家庭的一员、作为一位母亲,“小女子”也要担起“大责任”。
辛苦半生,她练就一身“本领”
在宿城区双庄街道苏苑花园小区,施红利正在处理刚买的鱼,准备为家人做一顿可口的午餐,饭菜的香味弥漫整个房间,让这个小家充满了温馨。等一切准备就绪,施红利简单交代儿子照顾姐姐后,自己端着饭菜来到卧室,将长年卧床不起的婆婆扶起来,开始熟练地喂饭、为她擦洗身体。等安顿好婆婆,自己再去吃饭时,热腾腾的饭菜早已凉透。在婆婆瘫痪的16年里,施红利总是把自己放在最后考虑,这已经成为她生活的常态之一。
16年来,施红利从未有过一天休息,婆婆平时大小便无法自理,经常会弄脏衣服或者床单,换洗床单、被套,清洗身体......她从不嫌脏、从不嫌累,数年如一日地尽孝床前。即使是夜里,她也不能安安稳稳地睡个好觉,经常要起床为老人翻身、端水,无微不至的照顾让婆婆的身体保持了良好的状态。
为了不让瘫痪的婆婆卧床过久而生褥疮,施红利经常给婆婆翻身、擦洗、按摩。她身体瘦弱,每次忙完,总是气喘吁吁,但是施红利从未“偷工减料”,更没有一句抱怨。护理病人、操持家务、照顾孩子,一天下来,施红利忙得脚不沾地。她总是鼓励婆婆振作精神,保持乐观,希望有一天婆婆可以重新站起来,一家人整整齐齐,出门逛一逛美丽的宿迁。
传承家风,她收到最好“礼物”
施红利的小儿子已经8岁了,在施红利的教育下,十分懂事,理解父母的不容易。尤其是对于妈妈的辛苦,他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只要一放学,就会赶快回家,帮妈妈照顾奶奶和姐姐。在学校,小儿子刻苦学习、乐于助人,物质方面从来不与同学攀比,在潜移默化中,他早已将妈妈踏实、朴素、乐观的生活态度融入了自己的成长过程,这让施红利又欣慰又心疼。
苏苑花园小区的网格员刘翠,逢年过节时总会上门看望施红利一家。“无论什么时候去,她家总是干干净净、清清爽爽。”刘翠十分感慨,“日子过得如此辛苦,别说十余年,就是一周恐怕都很难坚持,施红利却在泥泞的日子里挣扎向前,用积极的人生态度浇灌出一路花朵。”
“我知道这份担子的重量,但是说什么我都不能垮。”施红利心里明白,她的肩上担起的是她的家,家人需要她,她就不能被困难打倒。孝敬公婆,照顾子女,这一坚持就是16年。从满头青丝到生出隐约的白发,再苦再难也不忘坚守本心,施红利的坚强意志和孝老爱亲精神让邻居无不佩服,提起她,都忍不住竖起大拇指。2022年,宿城区双庄街道授予施红利“最美双庄人”称号,宿城区文明办也授予施红利“宿城好人”的荣誉,让她的这份担当与坚持显得更加可贵,成为人人传诵的佳话。(蔡凌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