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项王故里讲述峥嵘岁月,三台山的花海氤氲淡淡清香。而老街作为宿迁的标志,诉说着这座城的旧时光和老故事,是宿迁的宝贝。秋风送爽,晴空万里,黉学街曲径的墨香味再次飘到了宿迁人的鼻尖,我们的镜头也定在了这条老街。
何为黉学?文庙也,意指古代的学校。宿迁黉学,又名宿迁孔庙、宿迁学宫,为庙学合一的场所,也是古代宿迁的最高学府,自元代开始创立,曾在治所南一里(今项王故里南)。明万历五年(1577年),因受水患威胁,迁至马陵山麓。崇祯八年(1635年),迁建于城南灵杰山(今宿迁市钟吾初级中学校园内)。宿迁黉学东、南、西三条巷子分别命名为黉学东巷、黉学南巷、黉学西巷。巷因学府而得名,数百年来一直氤氲着书香气,至今不衰。如今,宿迁市钟吾初级中学依旧屹立在这条街上,迎来送往,为宿迁培育了万千学子。
家住宿城区古城街道海天翡翠城的孙菲就是钟吾初级中学2015级的毕业生,她说自己和二姐都是在这所学校读的初中,“以前读书的时候一出门就有小吃铺子,最出名的要数小祁拉面了”。
“一街四巷”是黉学街的独有布局,迎薰巷、迎东巷、文曲巷、彤华巷自北向南依次排布。作为宿迁最古老的历史文化街区之一,古与今在这里碰撞出了火花,延续着老宿迁的经典文脉。与周围高楼大厦不同,老街里的时间像是被放慢了。
迎薰巷与周围的现代建筑相比,多了几分古朴的温婉,就像是宿迁城的“闺女”,隐秘在繁华的城里。据明万历《宿迁县志》载,宿迁自明代正德初年始有城。万历二十二年定四个城门,阳春、镇黄、迎薰、河清。古代以“薰风”作为太平盛世的象征,故在城池的东南方向建迎薰门。宿迁迎薰门位于今项里街道南关社区,迎薰巷因靠近迎薰门而得名。
走进迎薰巷,时间就像是老钟的发条被皮孩子偷走似的,让行人也不得不停下脚步。迎薰巷里的店家也很“佛系”,“自助袜子店,扫码进店”“诚信买卖,自主购买”,这些店家把信任“标”在了店铺招牌上,送给每一位慕名而来的游客。一桌两椅,黑白棋子,来往路人皆是棋友,阳光洒在棋桌上,镌刻出慢时光。
20世纪80年代的港风装修与糖水铺的甜品、20世纪90年代的磁带墙展示着当年弄潮儿的特立独行、钟爱留白艺术的寿司店……搭在一起,让这个慢下来的小巷子又有了一番“静中有动”的特殊氛围,百看不厌,这便是中国经典元素的美,怎么瞧都是一幅画。
张老先生今年已经70岁了,只要有空,他都会到这条老巷子里散步。谈起迎薰巷,他也是一脸笑意:“自打我记事起,就听家人说它是个老巷子,以前这条老街里的巷子还没这么好看。”如今的迎薰巷,经政府重新规划、休整,变得干净整洁、焕然一新,成了很多人的打卡地。他们循着这条老巷出发,将宿迁古城的沉稳与现代设计的活力一同留在了自己的镜头里。
如果说迎薰巷是慢下来的留白国画,那迎东巷则是浓缩了的《清明上河图》。早上不到8点,巷头巷尾,目光所及皆是美味。马家火烧、初记早点、汤包馆、高家煎饼粥铺等,人群里的还价声、叫卖声、热油炸物的酥酥声……声声不绝。走在青石板路上,巷子里的烟火味勾起了路人的馋虫,总要忍不住买上几种好吃的餐点。当然,这里也不乏路过的上班族,他们来去匆匆,却也不忘带走巷子里的“舌尖诱惑”,温暖他们的胃。至于文曲巷和彤华巷,笔者就不赘述了,有空大家去探个究竟吧。(徐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