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网讯(记者 张立婷)人才的成长需要载体平台的支撑。近年来,宿迁市持续加强各类有形平台、无形载体建设,打造“迁宿迁”人才工作品牌,不断放大品牌效应,提升宿迁“流量”。
一个工位,一张办公桌,一家企业。在宿城区苏宁广场五楼青创空间,一片半隔断的联合办公区里,40张办公桌排成两列,许多创业“背包客”就聚集在这里忙碌工作。
两年前,“90后”张杨创办了一家互联网公司,成为首批入驻的创业“背包客”之一。“为了拉业务,经常背着一个双肩包在全国各地跑,那段经历回想起来,辛苦而又美好。”张杨说,创业之路是孤独的,在这个共享式的创业空间里,大家互相鼓励,既是创业伙伴,也是生活上的挚友,成为推动彼此不断前行的精神动力。
自张杨入驻以来,青创空间为其提供资金支持、人力资源等服务,并配备创业导师,组建专业团队。在双方共同努力下,张杨创办的公司今年收入预计将达100万元。“青创空间为我们提供了一套保姆级服务体系。”张杨感慨地说,创业虽然艰辛,但他并不孤独。
遇到创业瓶颈,有创业导师进行现场指导、把脉,答疑解惑;遇到法律问题,有律师团提供各种法律援助和咨询服务……这就是创业孵化器的魅力所在。
“我们是较早入驻宿迁北斗电子信息产业园科技企业孵化器的企业之一。企业发展初期,因开发技术力量不足,进度缓慢,园区工作人员了解这一情况后,帮助企业与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有了专家的支持,项目得以顺利推进。”江苏点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综合部部长吴云香告诉记者,入孵两年时间,企业成功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近年来,大批创业孵化器在宿迁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截至目前,宿迁市拥有省级及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16家,其中国家级4家,在孵企业801家,累计毕业企业640家,在孵企业总收入23.96亿元,创业孵化器已经成为宿迁市科技型企业培育的重要增长极。
随着宿迁市首个院士创业项目揭牌,全省首家“产业大脑”上线运行,宿迁北斗电子信息产业园科技企业孵化器、宿迁激光装备科技企业孵化器、宿迁西交大科技企业孵化器同步获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这些平台犹如一个个“强磁场”,吸引了一大批高端项目和人才,宿迁人才的承载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作为全省经济后发地区,宿迁市出台了更加积极开放的人才政策,加快人才平台建设,打造“迁宿迁”人才品牌,为人才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招三引”活动是宿迁市开展招才引智工作的重要抓手之一。在重大招商引资活动中,宿迁市同步安排招才引智、招院引所活动,推动项目、人才、平台一起“迁宿迁”,近年来,先后在西安、北京、上海、哈尔滨、武汉、合肥等科教资源丰富的城市,举办人才科技恳谈会、高校毕业生·高层次人才·高技术项目“三对接”、“链长”进高校等活动,促成高校院所的专家教授与宿迁市园区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推动更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推动宿迁高质量发展的生产力。
发挥品牌工程牵引作用,深入推进高层次人才引培“双千工程”。宿迁市一手抓外引,实施“千名领军人才集聚工程”,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一手抓内培,实施“千名拔尖人才培养工程”,全方位多渠道挖掘各领域本土人才。通过给政策、搭平台、优服务,引培的高层次人才在宿迁市各行各业深耕细作、尽显其才,成长为行业领域的中流砥柱,累计获得省级以上科技奖项近百个,承担市级以上项目近1200个,申请专利超千项,创新成果产业化直接带来经济效益近百亿元。
打造品牌赛事,探索以赛选才、以赛引才新模式。连续举办中国宿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宿迁市技能状元大赛、宿迁市乡土人才技艺技能大赛等赛事活动,搭建人才展示平台,让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充分涌流、竞相迸发。
平台与人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宿迁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十四五”期间,宿迁将打造更具影响力的人才品牌,每年举办宿迁人才发展大会,常态化举办“人才招引进校园”等活动,围绕产业链谋划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等,不断扩大人才“朋友圈”。同时还将优化园区载体平台功能,探索建设科创服务中心,探索柔性引才模式,为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来宿创业创新搭建长三角优质“舞台”,让更多的优秀人才“迁宿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