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7月30日宿迁讯 宿迁市宿豫区顺河街道卓圩居委会居民黄小娟面对丈夫和母亲遭受病魔打击,用柔情大爱撑起两个家,起早贪黑一天干三四份差事挣钱养家,十几年如一日不离不弃守候在家人身边。
黄小娟用坚毅和乐观,让两个家庭始终充满浓浓亲情。她每天无微不至地照顾患病丈夫;悉心照料病床上的母亲,面对巨额债务迎难而上,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她要忙于工作,还要带好上小学的儿子,在宿迁和镇江两地用柔弱双肩撑起两个家庭。
“你做不了家庭顶梁柱,我来做!”
今年36岁的黄小娟老家在镇江扬中兴隆镇,是父母的独生女儿。2009年,从宿迁学院毕业的黄小娟与宿豫区顺河街道卓圩居委会青年李永自由恋爱结婚,成为一名“宿迁媳妇”。
本来,勤快聪慧的黄小娟和拥有一手出色理发技艺的李永对建设幸福家庭充满无限憧憬。李永10岁时母亲因病去世,家庭贫困。婚前,李永就查出患有颈部淋巴结核,当时他家拿不出钱来治病,黄小娟很着急。为了千方百计帮助李永治病,黄小娟省吃俭用。他俩结婚后,李永住院的频率越来越高。为了给李永看病,也走了很多弯路,前些年到几家医院检查都说他是肺结核,到南京检查,被确诊为“先天性支气管源性囊肿”。
2013年7月5日,黄小娟带李永到南京一家医院进行左肺切除手术,到8月30日因实在没钱住院,她含泪将李永带回宿迁老家,靠肺部导流管和口服药物来维持。那时李永的呼吸很艰难,因为他的左肺上叶已被切除,左肺已没有呼吸功能,里边的积液只能通过引流管排出。整天守候在病床前的黄小娟为了让丈夫呼吸顺畅些,必须不时地轻抚丈夫的胸部。
黄小娟怀抱嗷嗷待哺的婴儿四处借钱,挽救丈夫的生命。街道、居委会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纷纷向她伸出援手,终于让李永从死亡线上走了回来。但是术后因引流管和其他各种问题频繁出现,成为一个“药罐子”。李永拉着黄小娟的手,劝她离开自己,说不能拖累她。黄小娟当即回复道:“你做不了家庭顶梁柱,我来做,这个家不能散!”她看到丈夫身体日渐好转,一边做手工饰品,一边到饭店干兼职,还经常在夜市里摆地摊,千方百计赚钱养家糊口。她说只要李永身体能变好,就是自己和儿子的最大幸福。
“妈妈,再大的困难我们一起克服!”
为了给李永治病,黄小娟已经身心俱疲,心力交瘁。在她吃力支撑家庭的时候,想到了娘家。眼看他们的儿子到了上小学的年龄,黄小娟的父母深知女儿女婿真情相伴,毫不犹豫地在家里腾出房间,让黄小娟把李永接过去一起生活,也好有个照应。
谁知,屋漏偏逢连阴雨,他们来到镇江两年,开始摆地摊,后来开小饰品店,店里生意不好时,黄小娟就做点其他零活,拼命挣钱。就在李永术后两年时,2015年初,黄小娟的母亲因脑动脉血管瘤住院治疗。在医院做手术治疗近两年时间,花费27万余元,这无疑是给负债累累的家庭雪上加霜。黄小娟面对情绪异常低落的母亲,一边精心侍奉照料,一边对她说:“妈妈,你一定要有信心,再大的困难我们一起克服!”
黄小娟每天要侍奉两个病人的消息迅速在镇江和宿迁两地传开,社会各界的朋友再次伸出援助之手,很多爱心人士给予他们极大的帮助。黄小娟说,她终生难忘,这也给了她极大的鼓励。她和年事已高的父亲一起精心照料母亲,为了防止母亲躺在床上造成肌肉萎缩,她自己动手做了多个辅助工具,每天为母亲做康复训练。母亲的每一小步康复都让她激动万分,让她觉得生活有了盼头。她常说:“丈夫在,妈妈在,家就在!”她慢慢地习惯了这样的生活,选择了接受与承担,陪伴在亲人左右,她再次感受到生活的希望。
为了撑起两个家,在社区领导的帮助下,黄小娟在照料好丈夫、母亲的同时,做起了多份工作。她非常珍惜每一份来之不易的工作,工作时认真努力。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两个病人在她的细心照顾下身体慢慢康复。“不觉得吃力,那是假话,老的老,小的小,所有事情都要一个人处理,肯定要付出很多血汗,我现在已经慢慢习惯了。”黄小娟笑着说道。
现在,黄小娟的母亲已经能够简单地做饭,丈夫李永也能够做点手工活,68岁的父亲、64岁的公公也在做些力所能及的活。“这两家,没有小娟就不会在困难重重中前行,她节衣缩食不言苦,操心劳神不说累,她是一个好妻子,好儿媳,好女儿!”卓圩居委会东五组居民小组长韩修来及退休职工朱宜虎由衷地说。
时间冲不淡她对家人的亲情,贫穷磨不平她勤劳的本性,黄小娟以柔情大爱为两个家庭撑起一片天地,她用心为社会传递着温暖的正能量。2017年,黄小娟获“宿豫好人”荣誉称号;宿迁市、镇江市的多家媒体多次报道她的事迹。(王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