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婚老伴是豪门》《保洁老妈无极归来》《人到五十,闪婚霸总》《团宠老妈惹不起》……近来,内容指向中老年人的“霸总”微短剧异军突起,频频登顶短视频热度榜单,有的短剧播放量甚至高达5亿次以上。老人熬夜刷剧、沉迷手机,忽视家中幼儿看护等新闻层出不穷。“19.9元解锁全集”“29.9元全天会员全场免费看”“49.9元3天会员免费看”等各种付费解锁“套路”,更让一些“上瘾”老人,在一步步诱导下“破财”“伤财”,甚至有人为此刷爆自己的银行卡。有案例显示,有的老年人在一年半内累计充值竟高达3.9万元。
这一现象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反思。一方面,这些短剧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老年人生活,满足了中老年群体的文化娱乐需求,确实起到了“陪伴”的作用;另一方面,其内容质量和艺术品位却饱受质疑。从剧目名称就可以看出,这些短剧的故事情节沿用“霸道总裁爱上我”的老旧套路,只不过将主角换成了中老年人,比如45岁的保洁大妈与27岁的霸道总裁之间的爱情故事等。尽管不合逻辑的剧情与戏剧性转折比比皆是,但夸张的情节和情感共鸣打造出的短暂“爽感”,却让不少老年人“上头”。
事实上,随着老年人“触网”人数的增加,他们面临的认知陷阱也日益凸显。调查显示,每月转发5条以上谣言的用户中,80%是超过50岁的中老年人。近年来,直播间的兴起进一步加剧了这一问题。例如60多岁的阿姨花费20万元追逐“靳东”,每天在“靳东”的直播间里聊天,但实际上该直播间只是用靳东的照片作为背景。如今仍有一些老年人认为自己在与“名人”恋爱,并通过社交软件给“男友”转账。即使直播间编造的剧情离谱到男主播声称他的亲生母亲是迪拜公主,已失踪多年,他的父亲爵爷有17位夫人,即使屏幕上有“剧情虚构”的提示,老年人也不以为然,甚至带着几分神秘地说:“直播间就得这么挂。”
老年人为何更容易中招?作为互联网的新用户,老年人对网络环境的熟悉程度较低,缺乏必要的网络安全意识和信息辨识能力。此外,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在处理非语言信息方面的能力受到老化的影响更为显著,这使得他们在识别虚假信息时更加困难。例如,许多短视频采用“移花接木”的手法,将不同时间和地点发生的事情和人物剪辑在一起,混淆视听。为了渲染某些场景的热闹氛围,甚至会把其他地方人多的画面剪辑过来使用,让老年人在“有图有真相”的认知中难以分辨真伪。
更重要的是,这些短剧和直播间通过提供强烈的情绪价值,精准地触及了老年人的情感需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自20世纪90年代起,言情小说在内地逐渐风靡,并伴随了整整一代人的成长。从青春年少到步入中老年,这一代人对浪漫故事的钟爱未曾改变。对此,有观众调侃:“年轻时,霸道总裁爱上一无所有的我;中年时,霸道总裁爱上离异的我;到了老年,则是霸道总裁爱上退休的我。”在很多老年人被骗的案例中,都显示出他们孤独、缺乏情感交流的现状。短剧《闪婚老伴是豪门》的主创就曾表示,经过市场调研,他们发现,中老年人的影视娱乐需求程度并不亚于30岁左右的年轻人。但这一痛点问题在过去的影视作品中,很少被真正呈现。他们认为,剧集使用了“豪门”“闪婚”等让用户“上头”又符合互联网传播逻辑的创作元素,但其本质传递的依旧是治愈、爱意,以及中老年人感情的美好。
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些低劣的短剧泛滥,不仅内容粗糙、情节荒诞,而且缺乏艺术性和思想深度。这些短剧虽短期内满足了老年人的情感需求,却掩盖了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甚至误导了观众的价值观。短剧中的虚假信息和误导性内容,不仅容易让缺乏信息辨识能力的老年人上当受骗,还可能加剧他们的孤独感和焦虑感。长此以往,这种低质量的文化产品不仅无法真正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反而可能成为他们的精神负担。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我国50岁以上的移动互联网用户已经超过3.2亿,老年用户平均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超过4小时。在这样一个数字时代,随时随地的上网便利和海量信息,抬高了对老年群体辨析能力的要求,也让他们在享用新的文化产品获得情感慰藉的同时,面临着诸多认知陷阱,因此有必要呼吁和期许社会各界能给予老年人更多关注和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和享受数字生活。
正如《人世间》导演李路所言,精品创作不只要满足情绪价值,更要追求共同、深远、长期的情感价值,要用闪耀着人性光芒、散发着文化内涵、感性抒发和理性思辨相结合的作品来提升思想、滋养心灵。短剧时长虽短,但作为新的文化产品,也必须承担起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责任,别让“银发弄潮儿”变成“被糊弄潮儿”。
身处当下,我们每个人每天都接触大量的信息,但因为“信息茧房”的存在,不同认知的人刷到的仿佛不是同一个世界。只有提高老年人的媒介素养、提供更丰富更优质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数字时代,才能让他们真正做到“老有所乐”。
记者 陈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