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展馆的展示形式如何更丰富?文物解读如何描述能让观众更深入理解民族大团结?2024年3月至9月,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科学基金项目《“文化记忆·身份认同·共同体铸牢”——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展馆的调查研究》团队,深入走访北京、江苏、甘肃、贵州、青海、湖南等地,实地考察了数十个主题展馆,一线调研了多地民族团结进步新实践。10月11日,团队成员在南京召开实践总结研讨会,总结经验,汇总建议。
会上,项目指导老师卜新章教授首先对项目组成员在暑期调研中的辛勤付出与实践成果给予高度评价。项目成员历经数月,深入走访北京、江苏、甘肃、青海、贵州、湖南等地,通过摄影记录、人员访谈、田野调查等多种方式,对当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展馆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这一过程不仅展现了项目组坚韧不拔的实践精神,更让成员们深切感受到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各民族间的深厚情谊与团结力量。
项目主持人许张楚表示,此次调研不仅是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念的深化理解,更是一种集体认同的情感共鸣与文化自信的直观体现。项目组成员通过参观各地主题展馆,深入了解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富内涵和实践意义。同时,成员们也发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主题展馆地区分布不均、展示内容形式单一、文物解读不够深入等。针对这些问题,项目组在会上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建议。
在研讨会的后半部分,项目组就后续项目的开展规划进行探讨。卜新章教授提出,未来项目组应当以前期调研中发掘的针对性问题为着力点,进一步加强对东部地区的调研力度,推动相关主题展馆的建设和完善,以实现地区间的均衡发展。同时,项目组还将引入政治学、民族学、图像修辞学、符号学、传播学等多学科理论,提高研究的理论厚度,深入挖掘文物、影像背后蕴含的文化认同,揭示其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重要作用。
卜新章教授在总结发言中表示,此次学生科学基金的暑期实践调研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尝试。它不仅丰富了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更为后期孵化大学生挑战杯项目提供了有力的实践数据支撑。他鼓励成员们继续发扬“实践出真知”的精神,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项目成员张兆祎、汪维婷、谢昕原、谢意,以及两位少数民族同学共同参与此次会议。成员们表示将继续努力学习、积极参与到民族团结的实践中去,不断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展馆的完善与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此次实践总结研讨会的召开,不仅是对项目组过去工作的一次全面总结,更是对未来工作的有力推动。相信在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文化记忆·身份认同·共同体铸牢”——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展馆的调查研究》项目组一定能够在未来的研究与实践中取得更为丰硕的成果。(许张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