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生命定格在78岁,却有50年都与钢铁为伴。他说:“人一辈子各有各的爱好,我的爱好就是搞钢铁。”
他的一生,始终燃烧着产业报国的“钢铁追求”,用不屈不挠的“钢铁意志”,挺起制造强国的“钢铁脊梁”。他关爱员工、心系社会,展现出一名共产党员的铁骨柔情。
6月30日,江苏沙钢集团创始人、董事局主席沈文荣离世,走完了他火热赤诚的钢铁人生。
改革者
7月4日上午,沈文荣追思会在沙钢集团举行。
丁荣兴一早便赶来送他的“老战友”。看着存在手机里的一张49年前的老照片,这位75岁的老沙钢人陷入良久的沉思。
1975年,当时的沙洲县锦丰镇轧花剥绒厂,刚刚集资45万元建起轧钢车间,沈文荣被选为车间负责人。
这一年夏天,沈文荣带着丁荣兴等23名农村青年,到吴县陆墓轧钢厂学习技术。他们站在轧钢厂高大的烟囱下拍照留念,一群人意气风发。站在中间的沈文荣,目光坚毅,充满自信。
丁荣兴记得,为了尽快掌握轧钢技术,大伙吃大灶、睡地铺,白天黑夜3班倒。原定两个月的学习,仅用28天就完成了。
学好技术仅仅是第一步,想要轧出钢,还有一堆困难摆在面前。
生产原料要按计划供应,沈文荣就从周围的大钢厂买回边角料;没有合适的设备,他就搞来一台船用柴油机作为轧钢动力。就这样“蚂蚁啃骨头”,一步一步把厂子办了起来。1976年,随着第一批钢材的轧出,沙洲钢铁厂就此成立。
改革开放春潮乍起,这个地处长江边的苏南小县城率先嗅到气息。
1983年,小钢厂脱离轧花厂“自立门户”。次年,38岁的沈文荣被任命为厂长。他接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给钢厂找市场。
那时,苏南农村兴起一股建房热,窗框钢成为市场紧俏货,但大钢厂不愿生产这种产品,小钢厂也生产不了。沈文荣把乡镇企业的灵活性发挥到极致,毅然决定选择窗框钢作为拳头产品,在夹缝中求生存。很快,沙钢热轧窗框钢的销量和质量双双夺得全国第一。
技术和市场的问题解决了,但缺少人才,还是难上加难。
回想第一次到沙钢的场景,沙钢集团总会计师尉国感慨万千。36年前,刚从华东冶金学院毕业的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会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被引进到沙钢。
彼时,大学生毕业后一般被分配到国有企业,像沙钢这样的乡镇企业几乎招不到大学生等专业人才。但光靠“泥腿子”,厂子怎么能发展壮大?1988年,沈文荣苦思冥想后,直接找到高校出了20万元培养赞助费,“买”来沙钢第一批大学生,尉国正是其中之一。
很快,尉国就发现,沙钢给出的待遇十分丰厚,他甚至还可以“带薪读书”。他被沈文荣送到南通大学继续攻读国际贸易,后来主导完成沙钢的一系列国际谈判。
改革开放大潮奔涌,沈文荣带领沙钢在时代洪流中阔步前行。钢铁产量从建厂时的1万吨,到1986年10万吨,1996年100万吨,再到2006年突破1000万吨。
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这是改革者的勇气和智慧。沈文荣曾说:“人的生命就这么几十年,我们这一代人,遇上了改革开放,便注定要创业,要吃苦。”2018年,他被评为“改革开放40年百名杰出民营企业家”。
这是时代的选择,也是勇者的机遇。
挑战者
得知沈文荣去世的消息后,河北敬业钢铁集团董事长李赶坡从石家庄赶到张家港,一路风尘仆仆,为昔日好友送别。
“老沈这个人,有胆识、有魄力。”沈文荣带领沙钢完成一系列看似不可能完成的行业挑战,李赶坡很是敬佩。
沙钢集团原党委副书记杨石林清晰地记得,1988年正月初六,年还没过完,沈文荣就迫不及待地召开大会,向全厂140多名中层干部,讲述他的决定——投资3000万美元,从英国引进一条75吨超高功率电炉炼钢连铸连轧短流程生产线。
3000万美元意味着什么?这几乎是建厂13年以来的全部家底。况且,窗框钢依然热销,花这么大代价上新项目,万一失败怎么办?
杨石林也担心沈文荣顶不住压力。
沈文荣语气非常坚定,细细分析市场前景,越讲越动情。“倘若项目引进失败,那就把它当展览馆,我去收门票!”话音一落,全场震动,大家最终还是选择相信沈文荣。
这条生产线1988年底完成收购,1991年6月调试贯通,投产两年后收回投资,因技术领先,被业内专家誉为“中国钢铁工业第三次革命的样板”。
挑战,常常伴随着风险。但是,每每到了沙钢发展的关键节点,沈文荣始终敢于决策、敢于挑战。
沙钢电炉炼钢厂办公楼门前,矗立着一座黑褐色的“太湖石”。1995年,沙钢投资13亿元建设的90吨电炉投用。这个当时集世界先进技术于一体的“亚洲第一炉”首次出钢时,沈文荣按捺不住兴奋,请人用钢渣做成一座假山。
这样的“大手笔”,比比皆是。
1996年,与全球钢铁巨头韩国浦项合资,打造了全国最大的不锈钢生产基地;2009年,建成5800立方米炼铁高炉,创下当时世界之最。
敢于挑战,是沈文荣最强大的精神内核。当沙钢的产钢量突破1000万吨,迈入钢企“第一方阵”后,沈文荣还在拓展他的钢铁版图——
2006年起,先后收购江苏淮钢、安阳永兴钢铁、锡兴钢铁等,扩大钢铁产能,一跃成为国内最大民营钢企;2016年起,收购Global Switch公司,实现钢铁产业和信息产业“双轮驱动”;2017年起,重组东北特钢集团,两年后使其重回正轨,造就“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样板”……
一次次挑战,换来沙钢的一次次飞跃,也成为张家港精神在这片土地上的生动注脚。
2009年,沙钢首次入围世界500强,这也是省内企业首次摘得该荣誉。至今,沙钢已连续15年上榜。
回头看沈文荣这一生,决策鲜有失误,门道何在?
沙钢集团公司常务执行董事、副总裁陈少慧道出了关键:他的心里装的全是钢铁,行业研究得透,节拍踩得准。
突围者
钢铁是一个传统产业,但一刻也离不开创新。
为了沙钢的创新发展,沈文荣不敢停下脚步。长时间的忘我工作,让他在40多岁就已“药不离身”。
2023年4月,沈文荣再次到上海住院。病榻前,他召开了一次特殊的集团领导班子会,把自己对沙钢下一步的发展计划全盘托出。
“一定要保持团结,一定要提升企业资产质量,还有一定要重视创新!”跟随沈文荣创业大半辈子,沙钢集团常务执行董事、总裁龚盛十分明白,“创新”二字在老伙计心中的分量。
创新是企业的生命线,激励着沈文荣和沙钢实现一次次突围。
“国外有,沙钢能不能有?”沈文荣经常这样反问自己。
沙钢科技大楼前,一块巨石上镌刻着两行雄浑遒劲的大字:“吸收消化世界先进科技,努力赶超国际一流水平。”仿佛在有力地回应着这个问题。
2001年,沙钢准备上马板材项目,但苦于技术设备达不到要求,迟迟没有进展。
当得知德国蒂森克虏伯钢铁公司旗下的霍施钢厂正在出售,沈文荣立刻出手,硬是将整座钢厂从莱茵河畔“搬”到扬子江边。后来,沙钢对设备进行多轮创新改造,20多年后它依然高效运转。
沈文荣在生活上一向很节俭。但在2007年,他砸下5亿多元成立沙钢钢铁研究院,誓要抢占钢铁行业科技制高点。沙钢想要突围,还是得靠自主创新。
岳重祥是研究院冷轧研究室负责人。2019年,他接手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硅钢产品研发任务,可由于技术难点多,实验连续失败20多次,光耗费的钢卷就接近300万元。
岳重祥很是自责。沈文荣却说:“失败不要紧,要紧的是从失败中汲取经验,一点点进步。”最终,研发团队历时两年攻关成功,把新产品推向了更大的市场。
搞科研工作,放手让专业的人去干;抓创新方向,沈文荣则亲力亲为。他几乎将世界上所有钢铁强国跑了个遍。但每次出门考察,再好的风景都吸引不了他,他的眼里只有钢铁。
在一次国外考察中,一项冶金前沿新技术“双辊薄带铸轧”,引起了沈文荣的高度关注,自此被列入沙钢的“创新清单”。如今,全球指标最好的超薄带工业化生产线、全球最大的薄带铸轧生产基地,都诞生在沙钢。
2023年,沙钢申请专利798项,主导修订一项国家标准。主导产品涵盖普钢、优钢和特钢各大类,形成了150多个系列、14000多个品种、6000多个规格,现在已是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的钢铁生产基地。
信仰者
沈文荣的办公桌上,放着一沓报表和一副老花眼镜,最醒目的是一个刻着入党誓词的摆件,坐在办公桌前一抬眼就能看见,入党誓词俨然成了沈文荣的座右铭。
沈文荣曾连续当选党的十六大、十七大代表,当选为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1996年,他被评为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当被问到如何看待自己民营企业家与党员的“双重身份”,他坦然回答:“即使外界把我看成富豪,也不会影响我成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
沈文荣出生在长江边的一个小村庄,家中兄弟姐妹6人,在贫困家境中长大的他,深知只有办好企业才能带动更多村民脱贫致富,让大家过上好日子。
在沙钢近50年的发展中,当地有近6000名农民进厂就业,成了“沙钢人”。沙钢老厂区门口,伫立着一座炼钢工人铜像,名为“沙钢人”。沈文荣有个习惯,只要在公司,每天都早早地坐在铜像前迎接职工上班。
沈文荣离世后,沙钢集团质检处处长周滨新经过这里时,感激之情在心中不断涌起。2007年,沙钢将一批自建商品房低价出售给职工,周滨新也想买一套把年迈的父母接来一起住。但过去一看,发现只剩下顶楼了,老人上下楼不便怎么办?愁得他好几个晚上没睡好觉。
一次早晨上班时,周滨新看到沈文荣照例坐在铜像前,便鼓足勇气上前讲出实情。“我知道了,你先安心去上班。”沈文荣没有多说什么。
这事能不能成,周滨新心里也没有底。但没想到,他很快就接到电话,第二批楼房出售时,他第一个选楼层。
自家员工的事放心不下,社会上老百姓的难事,沈文荣也常常惦记在心。捐资助学、修桥铺路、抗洪救灾、扶贫济困……自建厂以来,沙钢累计面向社会捐赠超过10亿元。
心系员工、情牵社会,沈文荣对自己却很苛刻。每天早上六点半就到办公室,一日三餐也不讲究,乘飞机只坐经济舱……
去年9月后,沈文荣病情越发加重,不得不接受插管治疗,再也无法开口说话,只能借助纸笔跟人交流,他的病房成了办公室。
“钢铁主业要做精做强”“钢卷产品要提档升级”“超薄带……”,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沈文荣身体已极度虚弱,几乎提不起笔,字迹也越来越难辨认。
7月4日上午10点30分,沈文荣的灵柩从追思会现场出发,一路经过润忠西路、“沙钢人”铜像、电炉厂、永新路……厂区内外,人山人海,自发而来的居民、职工,手拿鲜花、神情哀伤,送他最后一程。
“父亲把钢铁事业看得比生命更重,钢铁也还给了他一个无悔的人生。”沈文荣的长子,沙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沈彬说,他的精神品质是沙钢的宝贵财富。
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梦想,用“百年沙钢”追求熔铸实业报国初心,这是沈文荣一生的写照。
记者 包闻军 李仲勋 盛峥 周成瑜 徐瑞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