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612174802.jpg
苏州百名“古城细胞解剖师”为54个街坊做全方位“体检”——“细胞级”保护,让古建老宅“活”起来
2024-06-21 07:04:00  来源:新江苏客户端·中国江苏网  作者:刘春 白雪  
1
听新闻

游过苏州,还想重温街巷美景?逛罢老宅,细节尚未品读完全?打开“苏周到”APP,进入“数字古城”一栏选择“数字古建”服务,不在苏州的你也可“实景重游”。“进入”丁宅,曲桥、回廊、竹影映入眼帘,匾额、对联、木雕精细清晰……这样的沉浸式体验,得益于苏州对古城开展的“细胞级体检”。

2020年12月起,苏州对古城54个街坊共14.2平方公里区域实施“古城细胞解剖工程”,目前已完成27个街坊的“体检”,淘洗出此前尚未登记在册的历史建筑201处、古井古树等各类保护要素2884处,并在此基础上完成20处文保单位的数字化保护。记者了解到,苏州即将启动新一轮招投标,完成对剩下27个街坊及山塘街、上塘街的“细胞解剖”。

古城古建信息如何收集?“古城细胞解剖工程”成效如何,对未来保护发展有何益处?记者进行探访。

精密仪器齐上阵,“望闻问切”知细小

“古城细胞解剖工程”是苏州在国内率先提出的调查学专业概念。根据《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相关要求,“古城细胞解剖工程”对姑苏区整体格局与风貌、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地段等19类保护对象开展全要素信息采集,相当于为古城做全方位“体检”。在这一过程中,“古城细胞解剖师”要细致走访查找房屋、古井、古树、桥梁等城市“细胞”,还要记录原住民的口述信息。

夏初,苏州姑苏区肖家巷,月季、金银花、风车茉莉盛开,芳香馥郁。来自苏州规划设计研究院的“古城细胞解剖师”尹莹带着记者复核古城“体检”数据。

“您好,我们能进来看一下您家房子吗?”开展“古城细胞解剖工程”,第一步是敲开老宅的大门。苏州总计投入约百名“古城细胞解剖师”,“体检”团队里有古建、规划、文史、地理、测绘等领域专业人员。除此之外,队伍一般还会配备会说苏州话的队员和社区工作人员,有他们的加入,队员们走进老宅更容易一些。由于他们统一穿橙色马甲,老宅里的住户亲切地称他们为“小橙人”。

架站式三维激光扫描仪,每秒钟扫描数十万个点,点位精度达毫米级;单反相机配鱼眼镜头,采集三维全景;无人机能飞百米高,高空续航30分钟;观察院落形制、房屋结构,标记门楼、界石、碑刻……“小橙人”既使用精密仪器,也“望闻问切”。“2010年后改建”“原为华宅”“清代传统民居”……尹莹随身携带的册子上,手写的老宅信息密密麻麻。

跟着尹莹走过413米长的肖家巷,这里处处有“老宝贝”。15号是吴门名医艾步蟾的故居“诒德堂”,始建于清代,今存两路三进,有两棵与艾步蟾老先生同龄的银桂。“31号是很少见的民国时期中西合璧式建筑”,尹莹带记者走进老宅,西式柱式、彩色玻璃与传统中式梁架、雀替、雀宿檐等建筑元素相得益彰。老宅里烟火气延续,中午饭点,屋里老人忙着洗菜做饭。“要更努力、更快一点记录这些历史遗存……不能让‘老宝贝’悄无声息地没了。”尹莹说。

收集老宅信息,“小橙人”需要“边采集、边整理、边审核、边建档”。队员们一般在上午入户调查、现场研判,于当天完成原始资料的整理,后续按照保护价值划定等级并给出保护使用建议,相关信息经专家学者论证后归档。

至此,一次“细胞解剖”之旅画上句号。

采集数据百亿个,古城“家底”渐清晰

从“要我保护”变为“我要保护”,如今,“古城体检”入户率超过95%,古城里生活的街坊对老宅的心态也发生转变,“细胞解剖”的概念渐入人心。普查的过程,也是一次次面向原住民的古城保护宣传。

肖家巷9号老宅屋主张为国最近又忙着翻修自己160多岁的老宅。这一次,他想恢复宅子里原有的一座小花园。“这是60多年来,我们家第三次大规模修整老宅。”普查中,张为国热情地招呼尹莹进入老宅。老宅的雕花梁上,云纹、莲花等图案精致清晰,木结构保存较好。“这个梁被隔墙完全包住,上一次来没有看见雕花,需要补录一下。”尹莹说。

苏州于1982年入选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下辖的姑苏区是全国首个也是唯一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示范区,但针对古城街坊里的传统民居,此前未有过详细普查。“比如城市更新提倡‘留改拆’,但究竟哪些需要留、哪些可以拆,在做全方位普查之前,规划者心里都缺少一份底图。”姑苏区古城保护委员会规划保护处副处长赵临风说,“古城体检”首次相对完整地摸查古城“家底”并建档立案,让下一步的古城保护更新有章可循。

不少老建筑历史不算很长,但相关信息被遗忘的速度很快,资料补齐宜早不宜迟。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是普查主要执行方之一。学士街389号有一栋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红砖办公楼,吴西弄4号、5号建筑是上世纪60年代苏州居住建筑的代表……在“解剖”古城的过程中,该院罗超团队发现了数百个“老宝贝”。

“古城里还有大量传统民居有高价值历史资源,但没有官方身份,‘古城细胞解剖工程’的核心目的就是把它们挖掘出来。”姑苏区古城保护委员会规划保护处处长王永法说。元素细化到“细胞级”,江苏按察使署旧址、顾颉刚故居、洪钧故居及庄祠等8处文保单位拥有了三维数据模型。

截至目前,工程已走访居民近2万户,街坊信息采集工作共梳理传统民居组群3797处、传统民居单体9357处,文保单位数字化保护工作共采集三维点云数据467.76亿个。

“细胞”数据用途多,“数字大脑”支持广

古城“体检”获得的海量珍贵数据,怎么用起来?姑苏区委常委、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党工委委员华建男介绍,苏州近年来积极探索古建老宅数字应用场景,“古城细胞解剖工程”为建设“可观、可感、可用”的“数字姑苏”平台提供了数据支撑。利用数字化扫描技术,以街坊为单位,姑苏区对古建古宅逐一进行全方位数据采集,建立完备的古城建筑数据库,让古城可视化。

基于“古城细胞解剖工程”收集的海量数据,结合其他辅助资料,苏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姑苏)分局等单位联手打造数字“孪生古城”平台。平台全景复刻姑苏全域,构建三茅观巷沈宅等12处重点古建筑三维模型。进入平台,沈宅罗马柱三维立体画面清晰可见,详细介绍信息触手可得。苏州还建立古城保护“数字大脑”,叠加测距测高等功能,“孪生古城”可为文物建筑保护与修缮、苏式建筑研究与传承提供全方位支持。

除了对古建筑本身的保护研究,利用“古城细胞解剖工程”普查团队中规划、地理、测绘等专业人员收集来的古城格局、历史地段、河道水系、文化地名、工业遗产等信息,“孪生古城”平台可以在更多领域得到应用。对接大数据、城管、住建、消防等部门,姑苏区古城保护委员会开放更多数据。例如,古建筑大多是木结构,防火是保护工作的重点之一,相关管理人员现在在手机上就可以监控濒危古建筑状况。还为不少重点建筑内安装监控系统,只要建筑内温度异常,手机上的系统便会提醒,社区内的网格员便会第一时间查看,从而更加高效地保护历史建筑。通过平台,相关部门还可以监测古城内的人流、车流等信息,优化城市规划,提高城市管理精准度,为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提供借鉴和思路。

记者 刘春 白雪

标签:
责编:戴凌 易保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