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新江苏讯(记者 徐春晖 王心婷)加强网络普法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题中之义,也是落实国家“八五”普法纲要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江苏持续创新网络普法内容与形式,以阵地建设、品牌建设为抓手,线上线下双管齐下,面向重点人群“量体裁衣”,劲吹清朗之风,积极营造风清气朗的网络空间生态,推动网络综合治理能力全方位提升。
法治护航营商环境,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良法善治的法治环境是其中重要维度之一。江苏全力推动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深入开展“清朗”系列专项行动,组织实施优化营商网络环境、“利民护企”等专项行动,整治涉企侵权信息乱象,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无锡阳山水蜜桃驰名中外,伴随名声而来的是日益突出的侵权与假冒问题。为维护品牌形象,无锡市惠山区委网信办会同市场监管部门组建网络保护联盟,设立网络销售“白名单”,加强维权力度。截至目前,共依法处置网络侵权线索96条,查获侵权桃箱2.7万只,假冒阳山水蜜桃2700余箱。
“铁腕”治违之外,筑牢法治意识“防火墙”同样至关重要。在江苏各地,网络普法进企业已成常态。镇江市丹徒区人民检察院开展“精准护企月月行”网络服务活动,以“键对键”方式实时帮助企业分析研判法律风险、管理漏洞。南通海安市委网信办与国安办、公安局等单位组成调研小组,先后前往120多家企业开展《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普法行动,介绍新型网络诈骗各种作案方式和特点,为企业提前预警。
此外,江苏还积极探索涉网裁判规则,为数字经济法治化治理探路。
苏州互联网法庭作为全国第三家、江苏首家互联网法庭,依托管辖集中化、案件类型化、审理专业化的优势,为涉互联网经营行为定标尺、明边界。如在全国首例虚拟主播形象损失纠纷案中,对虚拟形象的财产价值认定进行了有益探索;在法庭首例个人信息保护纠纷案中,妥善划定公民个人信息权利与企业网络虚拟财产权益的边界。同时,法庭还与多部门、联盟共同出台《苏州互联网直播行业法律风险防范指引》,引导互联网直播行业健康规范发展。
随着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网络普法也插上了“智慧”的翅膀,数字化、智能化等手段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在无锡,“互联网·无人律所”全天候提供在线律师服务,平均6秒就有专业律师即时响应在线解答,提供包括知识产权、劳动争议等法治营商一站式服务。在苏州,数字法官助理“小茵”支持智能化诉讼引导、审判辅助等功能,让公平正义的元宇宙离现实更近一步。
线上线下多元布局,普法宣传走“新”更走“心”
网络法治,普法先行。江苏主动创新宣传形式,推动网络普法与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与新技术新应用相结合,一批批法味浓、有温度、接网气的普法产品广泛传播,一场场形式新、有热度、接地气的普法活动深入人心。
4月25-26日,“全国网络普法行·江苏站”活动以无锡、苏州为圆心,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以视频连线、现场交流、联合倡议等网上网下宣传活动,辐射带动“长三角”地区网络法治宣传,有力宣传了法治理念,普及了网络法律制度。
在平时,网络普法常“上云端”,让法律知识从“指尖”流向“心间”。
中国江苏网配合江苏省检察院研发远程司法救助系统——“司法救助掌上通”,借助“互联网+”与“大数据+”技术,“一键速递”司法温暖。盐城市公安局先后开设6个新媒体账号,组成“盐城网警”巡查执法账号矩阵,在线授课、直播互动、24小时网上巡查执法,2023年以来,累计解答网络法律咨询5000余次。徐州以抖音平台为载体,打造“抖来说法”品牌,累计征集作品 3.6万余件,话题阅读量超过5亿次。
网络普法更“接地气”,多用群众听得懂、记得牢的方式创意普法。
行走在社区广场、热门景区内,常常可以见到网络普法宣传标语、漫画等,一步一景,“沉浸式”体验中让法治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如泰州将网络举报“大篷车”开进了街道、公园、商业街区等人流量密集地,4条普法行动专线配合宣传手册让网络普法寓教于乐、融学于趣。
江苏也是文化大省,丰富的文化资源镶嵌在每一寸肌理中。以“文化”为媒,江苏不断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普法宣传活动。
无锡“E起国潮”网络普法市集中,苏州的乔麦年画和徐州的马庄香包,无锡的泥人、锡绣、紫砂等非遗文创中巧妙嵌入普法标语,“国潮”与网络普法活力碰撞。淮安作为吴承恩的故乡,深挖西游文化,着力打造“西游普法”IP,以海报、视频、动漫等多种形式呈现,在实景再现、奇幻穿越中设置答题互动,穿插地方方言,掀起阵阵“西游”旋风,极大增强了网络普法的传播力、影响力和覆盖力。
精准守护“一老一小”,普法品牌织网成盾
作为数字时代的“慢行者”和“原住民”,“一老一小”在网络普法工作中尤受关注。
《除害》、《讨薪》、《调解》......吴侬软语咿咿呀呀,唱出百姓身边事、社会热点,台下老人们频频点头、津津乐道。在苏州市吴中区,网络普法内容正以老年人喜闻乐见的苏州评弹融合微情景剧的形式广为流传。
同样面临“数字鸿沟”的还有乡村儿童。聚焦乡村儿童群体,连云港海州区组建了网络志愿服务队,线上线下打造“e心护蕾工作站”。“我们海州区网络志愿服务队定期走进村镇,围绕未成年人自我保护、网络素养培育、网信普法宣传,与‘我说你猜’‘画大饼’等游戏互动相结合,为孩子们安全用网保驾护航。”“e心护蕾”工作站负责人杨明星说。
针对重点人群,普法工作的持续性、系统性及覆盖面尤为重要。打造宣传阵地、形成品牌效应正成为江苏多地探索的方向。
在常州,“小橘灯”已经成为一张有辨识度和示范引领性的普法名片。团队组建10多年,从最初的公益法律服务到青少年观护矫正工作站、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再到“小橘灯说法”网络普法系列,深入学校、社区、公益嘉年华三大预防阵地,以微信、自护舞蹈、防性侵读本为宣传媒介,不断织密未成年人网络普法网。
紧抓课堂、校园普法阵地,南京市玄武区检察院“一唐课”普法品牌深入校园,自主研发一系列课程,将检察一线的鲜活案例融入道德与法治课课堂,使学生们对法律的理解更直观和透彻。
海安市委网信办围绕“E海善治”网络普法品牌,让普法宣传“无死角”。普法品牌创新“四式”工作法,以阵地式教学、融合式联动、精准式普法、参与式学法,构建立体化、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矩阵。此外,还针对企业职工、青少年、老年人不同群体规划学法“路线图”,分年龄、分层次定制普法“套餐”,让法治教育“精准滴灌”,多角度、全方位展现学法守法用法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