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入腊月,秦淮河上的花灯就排排亮起。年味渐浓,在夫子庙的茶馆里,南京白局表演引得观众阵阵喝彩。游船上,游客们手机中的秦淮河水清岸绿,流水蜿蜒映照着古城南京的新容颜新气质。
每天,秦淮河与949万南京人一同“醒来”。秦淮河是长江下游的重要支流,干流51.7公里、流域面积1751平方公里,因其纵贯全城的复杂水网脉络,治水,成为了自古至今的永恒课题。近年来,南京市生态环境局按照“治理从严、文化赋能、市场反哺、机制保障”的思路,积极探索特大城市内河污染治理新路径。
2023年,秦淮河入选全国第二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秦淮河正逐渐成为一条美丽的河、流动的河、繁华的河、文化的河、幸福的河。
治理从严
“三水统筹”净化金陵“血脉”
从广义上来讲,秦淮河水系涵盖内秦淮河、外秦淮河,还有秦淮新河。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南京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重化围江”问题严重,沿岸乱占乱用现象突出,大量生产生活污水流入秦淮河。2017年前,秦淮河水质常年劣Ⅴ类,主要支流总体为黑臭状态,水生态系统退化严重,流域生态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要治理如此庞大的水网脉络,压力不言而喻。但治水当久久为功、不怕困难。正如1975年秦淮新河开挖现场的巨幅标语所说:“立下愚公移山志,誓把山河重安排。”南京铁腕治污,坚持保碧水,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三水统筹”,推行“拆、截、清、修、引、测、管、景”八字工作法,明确治理工作思路。推进流域治理,强力实施侵占物体拆除、控源截污、河道清淤等综合措施。大力整治水环境,补齐基础设施短板。2016年至2023年,全市新改扩污水处理厂16座,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93万吨,整治干、支流河道约160条段以及沿河排口1300余个,实施生态清淤200万立方米。开展控源截污,对秦淮河干流排口开展摸排、整治、立标,建立规范管理制度。正本清源,恢复秦淮河澄澈底色。
如今,秦淮河流域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外秦淮河七桥瓮、秦淮河干流洋桥等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
机制保障
还河于民共绘人水和谐
然而,水质整治达标不是终点。对于承担着通航、灌溉、景观等重要功能的秦淮河来说,对它的治理要更进一步。
走进鼓楼区智慧水务大数据管控平台中控室,墙上大屏实时动态显示着辖区河道的各类数据信息,每一个“细枝末节”都尽在掌握中,“治水”正向“智水”转变。如今,南京已基本建成数智水网,大部分排水户已贴上“身份二维码”,只需扫一扫,店铺证照、经营状态、所在流域等信息一目了然。全市各级河湖长统一使用“南京河长”APP,提高河湖管护水平。
同时,随着秦淮河岸线整治,自然岸线逐步恢复,截至2023年,秦淮河自然岸线率达到90.4%。还河于民、还景于民。结合金陵文脉,南京市打造景观特色历史文化走廊,开展河道两岸生态景观改造工程,提升及增加街头绿地、岸坡绿化,打造亲水空间,秦淮河上由河定桥、铁心桥、红庙桥、梅山桥、西善桥、秦淮河船闸(保双桥)等10座桥梁形成的“金陵新四十景”再现光彩。“人水和谐”,切实提升了居民生活满意度、幸福感、获得感。
通过水陆滨河空间的融合,秦淮河沿岸完成产业绿色转型,打造了城市休闲文化旅游带,形成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一大批先进制造业、物流业、电子信息和文化旅游等新兴产业落户秦淮河畔。人文和经济相得益彰,软实力和硬实力相辅相成,激发出秦淮河的别样魅力,亦彰显了“中国第一历史文化名河”的新时代活力。
文化赋能
赓续文脉再塑秦淮盛景
每年端午节前后,多场大型龙舟赛事都会在南京精彩上演。泛波水中,钟山茵茵,山水城林间,百舸争先,意气风发。“这里每年举办的龙舟赛事含亲子赛事高达百场,良好的水环境让外秦淮河成为名副其实的‘水上黄金赛道’。”外秦淮河水上运动培训基地总经理邱健乐介绍。
而这得益于秦淮河持续开展的水生态修复,显著提升河流自净能力。同时,系统构建“长江—石臼湖—秦淮河”水系大循环,科学实施城市污水处理厂尾水循环利用,有效保障生态水位。
如今,不只是龙舟运动,划桨板、划皮划艇等水上项目也“瞄准”外秦淮河这条黄金赛道,越来越多的水上运动赛事和活动在这里举办,国内外游客共聚一堂,“乘风破浪”,共同感受着水韵南京、山水人城的独特魅力。
此外,为打造具有烟火气的文旅商融合消费新场景,南京市秦淮区创新载体、升级业态,聚焦年轻化审美与时尚,改造“小西湖”,推出“秦淮夜肆”等主题夜市。秦淮·非遗馆内,绒花、剪纸、风筝、花灯等展示别具一格……秦淮河畔浸润着满满的时代气息、跳动着现代文明的浪花。
“赏花灯,秦淮两岸桨声灯影;闹花灯,秦淮灯船天下蜚声。”南京白局的曲调正吸引着游人驻足赏灯。百年前作家朱自清与友人俞平伯泛舟秦淮河,写下名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百年后,焕新的秦淮河“一路生花”,桨声灯影映照着古城南京新容颜新气质。南京以秦淮河为脉,串起城市滨水风情和文化底蕴,秦淮河也展示着全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成果、城市发展与水的共生共荣,以优美的生态环境彰显省会担当。
■通讯员 赵彤 记者 刘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