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讯 曹优琴,女,1960年4月出生,现退休在家,无锡市锡山区安镇街道安镇村村民。2007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横祸让曹优琴的丈夫陆德余瘫痪在床,16年来曹优琴起早贪黑,白天在洗配厂上班,下班后在家照顾丈夫,她用16年,将不离不弃的守护谱写成爱的赞歌,谱出了一首平凡人的不平凡故事。
飞来横祸,丈夫遭遇意外下肢瘫痪
干净、整洁的客厅........走进曹优琴家中,她正在给丈夫陆德余做按摩,在邻居们的印象中,曹优琴从年轻时开始干活就是这么利索。年轻时,曹优琴经媒婆介绍与在部队的陆德余认识,小伙子吃苦耐劳、善良朴实的品质打动了她,两人在1984年步入婚姻殿堂。婚后的时光平静而幸福,夫妇两人勤恳工作,生活过得有声有色。期间丈夫陆德余虽从部队转业,但也一直在北京铁路上班,一年只能回家一次,家中大小事务全由曹优琴一人操持。1985年,两人的儿子陆军出生,曹优琴白天在厂里上班,晚上回家后,不光要照顾家中老人,还要喂养襁褓中的孩童,虽然日子这般清苦,但是她从无怨言,反而心疼丈夫一个人在北京打拼。时光如梭,很快就到了90年代初,那时的陆德余终于从北京转岗回无锡工作,回乡后的生活虽然过得贫苦,但是一家人团结在一起互相扶持,日子有苦也是甜。日子一天一天过去,儿子也慢慢长大,得益于夫妻俩的教育理念,儿子陆军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南京中医药大学,这个幸福的小家一时间成了人人艳羡的对象。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07年9月炎热的一天,一场交通意外打破了这一家平静的生活,丈夫陆德余在上班途中突遭车祸,被送往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抢救,在抢救时,医院曾多次下达病危通知。可是,曹优琴没有放弃,始终坚守在手术室外默默祈祷。经过5个小时的漫长等待,曹优琴的祈祷终于得到了回应,经过医生的全力抢救,陆德余脱离了生命危险,但由于腰部被汽车重创导致中枢神经受损,以后只能瘫痪在床,更加没有自理能力。家里的顶梁柱倒下了,但是整个家还需要人撑起来,而当时曹优琴才47岁,而儿子陆军正在上大学。
相濡以沫,她告诉丈夫这次换她守护这个家
因为看病已经花光了所有积蓄,所以陆德余在出院后,曹优琴就把丈夫安置在家中照顾,没有条件在医院进行功能康复,她就买了很多瘫痪病人护理的专业书籍,认真研究。在听说按摩能帮助瘫痪病人减轻痛苦时,曹优琴便开始四处拜师学习按摩,多年来,她不放过任何一个对瘫痪病人有用的方法。陆德余在瘫痪后下半身失去知觉,常常大小便失禁,突然的变故曾让他一度无法接受,情绪消极。当时,曹优琴看着丈夫颓废的样子,心里很难受,但她明白,自己必须坚强才能撑起这个家。白天,曹优琴操持着家中的一切,每隔两个小时就为他翻身,教他吞咽、坐直等基础动作,一有时间就为他读一些新闻,和他说说外面的变化。为了帮助丈夫能够多呼吸外面的新鲜空气,体重100多斤的她经常驮着170多斤的丈夫上下轮椅;晚上,她还要隔几个小时就起身查看丈夫的情况,帮他更换衣裤。由于长期躺着会长褥疮,曹优琴就定时为丈夫翻身清洗,从那以后,曹优琴没睡过一个完整的觉。
家长里短的事情都是妻子一人在操持着,看着妻子日夜操劳,陆德余心疼不已,他恨自己不仅帮不上忙,还连累家人跟着受苦。提起妻子,陆德余眼含泪花:“这些年来,她为这个家付出了太多。下辈子,我就是做牛做马也报答不了她。”
爱如阳光,照亮生活的沟沟坎坎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16年来,曹优琴无微不至地照顾着丈夫,她无怨无悔、默默付出,辛勤的努力使家庭渐渐平稳安宁了下来,越来越有了温馨的模样。卧室床上躺着瘫痪的丈夫,不管是炎热的酷暑还是严寒的冬季,身上都没有一丝异味,屋里也都是干干净净的。在照顾好丈夫的同时,曹优琴并没有松懈对孩子的教育,事情发生时他们的儿子陆军正在南京中医药大学上学,面对家中的变故,家中的男子汉从学校连夜赶回来陪伴母亲照顾父亲,看见家中的情况,儿子陆军曾想退学帮母亲一起照顾父亲。曹优琴看到如此懂事的儿子,她泪如雨下并暗下决心:幸福的家庭,一个都不能少,哪怕砸锅卖铁也要把这个家经营好!最终她决定,儿子寒窗苦读那么多年考上大学不容易,家里再苦再累自己来扛。儿子看到母亲照顾父亲那么辛苦,还要操心自己的学费,于是他在上学之余利用课余时间兼职补贴家用。与此同时,他更是认真钻研课程,靠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学校的奖学金。在曹优琴的言传身教下,他们的儿子也非常孝顺,每天晚上下班后都会回家帮母亲打打下手,帮着照顾父亲。虽然丈夫陆德余只能瘫痪在床,但是在曹优琴的悉心照料和耐心陪伴下,也渐渐放下心结。现在一家人的生活虽然过得辛苦一些,但一家人也过上了其乐融融的生活。
久病床前见真情,“不抛弃、不放弃”的信念让曹优琴走到了现在,问及今后的打算,曹优琴说:“我们是夫妻,当选定彼此的时候我们就是要坚定地走下去的,所以我有责任照顾好他。”16多年的不离不弃感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家庭中,她是最好的典范!